第二百六十八章:好办法(2/2)
来惨烈的灾祸。为避免灾祸,需要恪守尊卑有序的规矩。这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而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按照尊卑有序的原则,各守本分,就能达到“和”了。”
银心说:“这也可以用来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现在的论者多在放大孔子这一说法,但是否可以对其作自由主义的解释?如果考虑到“君子”是按照礼的要求而生活、交往的,那么,“和而不同”肯定可以作这样一种解释:每个人(君子)都按各自的“名位”、身份所规定的不同的“礼数”而生活,就会实现那种君子式的“和”,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井然有序,也只有把“不同”理解为尊卑、贵贱、上下的分别,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不同”,“君子和而不同”才与“正名”、“复礼”的思想不矛盾。与此相应,“小人同而不和”,至少可理解为对不同名分以及相应的礼义的逾越,从而导致不和,即所谓“无礼义则上下乱”。荀子说:“下之亲上欢如父母,可杀而不可使不顺。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王霸》)按照这种礼法行事,也就实现了和谐的理想社会。”
林子轩笑道:“不仅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其他各家也大讲“和合”,但又都不能脱离等级原则。《管子·幼官》说:“畜之以道,民和,养之以德,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备,莫之能伤也。”在以“牧民”开篇的《管子》中,民是牧、畜、养的对象,以道与德来蓄养民众,则能实现“和合”,故其“和合”也只不过是畜群的“和合”。这是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寄希望于“道德”、“礼义”的。《管子·五辅》说的再明白不过:“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
英台说:“,先慢着,别以为,说这些,我就同意了你们的观点,虽然古人极力推崇“尊卑有序”,但作为理论,“尊卑有序则上下和”,只是一种价值目标,只是“和”的一种理想状态。按照“尊卑有序”而生活,有可能出现“上下和”,也可能出现的是“尊卑有序”却“上下不和”,二者之间并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尤其是,不存在历史的普遍性。数千年来,文人们一边不断描述着“尊卑有序”的和谐理想,官僚们一边在重复着相互残杀的现实,于是也就演出了一部羊头与狗肉并存的历史剧。”
“尊卑有序”式的“和”之难以实现,自然有许多原因,不能一一尽述。至于要将这种“尊卑有序”的“和”搬到现代社会来,则仍然要以尊者对卑者的统治为前提的,而卑者则永远处于屈从的地位与状态,就像袁盎劝说慎夫人的故事,首先要求的是卑者的守住本份,不得逾越等级界限,否则将会自讨苦吃。在“尊卑有序”的世界中,卑者连自己的独立人格都要放弃,更不要说保留自己的平等权利了,所以,它绝对不是现代社会的东西。也许,这已在鼓吹儒家之“和”的人们的考虑之中了吧?要的就是这种结果也说不定。”
银心说:“可是这些虽然是我们现代人所不齿的,对于古代的社会体系,却是最好的化解危机,和人际关系的好办法呀!”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