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kk.net
首页 > 玄幻魔法 > 穿越成英台,带着山伯逃婚去 > 第一百三十章:世外高人

第一百三十章:世外高人(1/2)

目录
好书推荐: 江湖一声吼 暴君的病娇皇后 霹雳逆世之龙帝风云 彼岸:黄粱不须归 创世成王 拐个将军来发家 盛宠之鬼医邪妃 你好,我的长官大人 重生校园:洛少,轻轻抱 传说之路:剑客小姐姐会法术

英台心想自己,其实也是死鸭子嘴硬,就是不管小兰和孟昶如何解释,自己都不相信,这隐士只有有学问的人才可以称为隐士。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受了后来那些武侠小说的荼毒吧。哪些隐居山林的大侠客,世外高人,岂不是都是隐士。高深莫测隐居世外,怎么能说是士族才能是隐士呢?

也许,哪些武侠小说大家也是有这样的心理,所以才把这一观点给更正过来,写成了室外高楼,这些室外高人也不见得都是有学问的吧,或许都还是大字未识一个了,普通老百姓就是修炼了绝世神功,才有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缘。

不过从字面意思来说,看起来还真是士族才能称其为隐士吧?不然这个古代人交流起来也没有现代人这样的公平,人人平等的理念,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而且这些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情况,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本了!

英台笑道:“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又说:“当然还有,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

英台心想,中国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责任,寻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态度,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隐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当今宇太者,隐士乎?然也,非也。

林子轩笑道:“阮瑀《隐士》诗词,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孟郊《隐士》”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小说之王严鸿影 四合院::开局送易中海去大西北 一身满级武魂,碾压全球很合理吧! 辜负全世界后,你告诉我她们都是真的? 我转投章邯再建大秦,刘邦哭麻了 边城往事,从死囚到混世枭雄 官府强制发媳妇,不领犯法 大明:家父朱元璋,我当逍遥王不过分吧? 四合院:我真不想穿越啊 污衊我反派?给爷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