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标准化的携行具(2/2)
之前的隧发枪火药和铜球弹都是用的麻纸袋、皮袋、牛角之类的,士兵们也是有什么用什么,很是不方便,看着也杂乱,有时候天气一潮,火药很容易受潮,影响发射。而新开发出的“63弹”相对方便些,不过也是让士兵随意乱装一气,在行军或剧烈运动时很容易竟外走火。
边想着刘一凡边在纸上画着,其实用牛角来装药是最合适的,天然的弧形很利于给隧发枪装药,不过之前没那多牛角,现在不同,岛上的牛可不少了,作为耕牛锯下牛角不影响什么吧,其余的火药可以装在竹筒里,密封效果还好。弹丸直接装要牛皮硝制的牛皮盒里就好。后来装备的新型底火弹更容易了,制成子弹大小的牛皮盒,内衬油纸,直接并列装置就好,一个盒子六十发,配备在士兵腰部,用皮带连接,不算沉重,六十发也够一场战斗的了。除了这些,腰带也要一人一条,腰带上带可装束刺刀挂勾。工兵锹之类,背后的水壶可单独背挂,背包士兵也要有,可装大衣,内衣,几天的口粮,指南针,火石什么的。后世的士兵制式背包做得太复杂,刘一凡直接引用了二战苏式口袋式的背包,工艺简单,利于生产,面料直接麻布就可以,至于携带方便和舒适度等等,没听闻过红军抱怨过这些。雨衣现在只能用些油纸简单包裹住重要东西,没有塑料等后世材料,这个时代想用雨衣是很麻烦的事。
边想着边画,不到半天时间,刘一凡参考后世各国士兵携行具,加上适应这个时代特点的一套士兵装具就画好了,反复思量了许久,感觉不到其它问题后,刘一凡叫来朱氏,吩咐开始生产样品。不过现有女工不够,刘一凡只能另招男丁新开一厂房来生产这些,不过都归朱氏管理。
几天后几套新式士兵携行具被摆在刘一凡桌前,刘一凡叫来牛二娃做模特,装备上这些东西。在刘一凡指导下,不一会,装备齐整的牛二娃挺胸抬头让刘一凡检查。其实说是携行具,只是适应这个时代生产力的士兵装具,材料为牛皮或马皮等动物皮硝制而成,主要部件为士兵腰中一指宽的带扣眼的皮带;腰带左侧是装底火弹的弹药盒,或隧发枪火药的弹丸盒和装火药的牛角和竹筒;右侧是腰带有挂勾的刺刀刀鞘挂点,半米多长的刺刀就挂在这。腰带右背面是装备四枚手榴弹的皮袋;腰带左背面是单兵铁锹;士兵水壶单独带背带斜跨在腰间;后背背的是口袋式的士兵背包,内装各类杂物。再加上保暖棉大衣、皮靴,齐全了。
牛二娃看着这些新装备有些眼花缭乱,毕竟这个时代还没什么士兵携行具的概念,而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刘一凡这也是头一份,所以适应发展需求的装备,只要条件够,刘一凡能弄都给弄出来。在尺寸上,刘一凡也是尽量腰围放大一尺,士兵们还要装备索子甲防护,而有了这些携行具,士兵们可以快速往腰中一系,腰带上所有的东西可以一次性系挂在身上,很是方便。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