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管退式火炮(2/2)
饭要一口口吃,这么多问题也得一个个解决,先就是弹簧问题,如果按正规设计流程,确定弹簧大小,首先得先测算出炮弹发射时力矩的大小再通过一系列公式计算反推算出弹簧受力大小再测算出尺寸什么的,不过这对刘一凡来说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不说那么多的公式记不住,在没有计算器情况下,手工算这些也很麻烦。好在现在刘一凡可不用讲什么工艺标准,一切自已说了算,倒设计虽然会出现问题,不过不大,弹簧力矩大了加大炮火底药就是,小了,就减药,这都不是问题,炮弹射程现在来说足够用了,差的只是射速问题而已。刘一凡讲究的是火力强度,这是对付人海战术不二法门。
后世弹簧用钢基本都是合金什么的,钢材里加锰,加铬什么的,这样经过热处理后的形材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和拉伸性,刘一凡可没有这些稀有材料,且不说没有发现,即使有,以目前溶钢温度也达不到那高,好在刘一凡要求不高,只要可用就可,而且又不是用于汽车减震类那种高强度工作需求,一门火炮能打千八百次的寿命不错了,弹簧应用寿命所需次数不多,要求降低了,型材可用就是可以接受的。
好在现在经过大量铜铁渔网制造后,钢拉丝技术比较成熟,很快两根放大钢线直径后,经过緾绕圆柱的弹簧被人工拉制出来,以过淬火中温回火后,具有拉伸压缩功能的炮用反后坐弹簧被加工出来,刘一凡估计着模拟火炮后坐力进行弹簧压缩实验后,效果良好,不过因为是普通碳钢丝拉制,估计压缩次数寿命肯定不会太长,但能用就可。
弹簧问题解决了,下一个就是炮闩了,炮闩后世也分几类,但对于现有技术条件下,横楔式炮闩就是最合适的方式,它利用楔式倾斜面达到密封效果,虽然不如螺旋式炮闩,不过也可接受,而且加工起来不算太难。但靠现有的简单车床可加不工了,刘一凡又炮制了一个铣床,专门加工炮闩部分,说是铣床,实际和现代铣床完全不一样,只是有其中旋转刀头部分,其余的横向纵向进给都得靠人手工位移,自动进给机构更是没有,大分部靠手用螺杆,螺母紧固,唯一好用的就是导轨还算标准吧,铣刀都是简单的高碳钢手工磨制出刃口再用螺丝紧固在一起的,好在加工的都是青铜件,切削硬度还可接受。其实现代机床原理都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其进给和变速机械,如果省略掉这些,会简单得多。尤其是有了动力源后,这些就不是很困难了。
这次的后膛炮,炮口内径,刘一凡依然选择了现有的9厘米直径,这样可以通用现有的实心弹,在后世只比德国二战时期优异的88豪米坦克炮大了2豪米,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口径尺寸,对于现在来说,火炮威力与口径关系不大,内装什么样的火药才决定爆炸效果,更大威力的硝化甘油炸药刘一凡还没开发出来呢。黑火药这个口径的爆炸范围只能说是有,但还达不到刘一凡想像中一炸一大片的效果。
炮身,炮口,炮闩,加工完后,又把新研制的反后座弹簧组装到新炮上,一个接近现代气息的后膛炮就出炉了,这与开始时的前膛炮已经完全不同了,炮身整体架设在有导轨支承面上,后部转接两根粗大的弹簧,炮身发射炮弹时,炮身管后坐,后坐力反馈到支架上的弹簧,支架再通过连接前端两个气塞桶里的气塞,气桶前有两个小孔,通过空气压缩从小气孔喷出,来缓解此时后座力。这个设计是刘一凡模仿最早期的有后座架的身管式火炮设计出来的,至于效果,还得等新式炮弹设计制造出来。不过基本样子刘一凡还是很满意的。看着有很复杂的结构,不像现在的前膛炮就是一根粗管子。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