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2)
善友们在修学很多经文典籍以后,对诸多词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读到圆觉经的时候,还是容易一头雾水。有错乱的感觉,于是来询问。
比如:奢摩他原意是止禅的意思,在圆觉经中看起来好像不是单独在说止禅,好像包含观禅的部分。但是在文中又提到了单独的禅那这个词。所以可见奢摩他在文中不等于止禅。可是圆觉经并没有明确的提到毗婆尸那(观禅),只是提到观行。可是如果说是观行,但是后来又提到三摩钵提(三昧,三摩地)。到底它们到底在文中是些什么含义呢?
我本人就是个死读书的人,以前学习圆觉经非常吃力错乱。吧友们是聪明变通,没有这些疑问。但是为了新学菩萨。我呢,就在这里把这些详解一下,以便参考。
第一,奢摩他,原意原本是止禅的意思。修行安止定的意思。可是文中为什么单独的说到禅那呢?原来,禅那仅仅只是状态的描述,比如此人通过止禅的练习证得禅那,那么说明他处于色界以上的境地。而奢摩他,就正好是“修行止禅”的意思。
止禅的修行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对象上,从而定住,消除杂念,远离五盖和无欲的方法,心是安定的。完全的安止就叫做禅那。这样的修行方法,外道也是同样拥有的。
可是文中提到一个重要的事情让止禅看起来不像是止禅。那就是佛对威德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这里有两个点,让人觉得佛好像不是单纯在说止禅。一个是静慧发生,意思是说寂静中产生智慧,另一个是身心客尘从此消灭。
总所周知,禅那,止禅和智慧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怎么会升起智慧,并且还会觉得身心和客尘都消失呢?禅那中的禅相同样是客尘,可是没有消失啊。如果按经文,外道也有止禅的练习方法,怎么智慧就不行呢?
于是这里要开始详细解释了,止禅(奢摩他)的修行,是需要不断精进的,当我们要从初禅,进入二禅,方法是什么呢?是需要出禅那,然后总结分析,回观禅那中的种种,比如五个禅支的苦处,无常,以及无我,其中一项,然后决意舍弃其中比如禅相的专注感,投入感而进入二禅。或者舍弃欢喜的感觉进入快乐的三产,或者欢喜快乐禅相的专注都舍弃而进入四禅对不对?因此止禅的修行本身就脱离不了观行(毗婆尸那)。
经文中的奢摩他修行起来,看起来并不是单纯的止禅,已经是止观双运了。因此我们就不能狭隘的理解奢摩他就是修禅那而已。而是佛直接就给出了要在止禅中前进更深入的意思。
所以文中的奢摩他,指的就已经是不断进步深入的禅那修行。因为利用观智,所以生智慧也好,了解到客尘皆是幻,就都是通顺的了。
第二,三摩钵提(三昧,三摩地,samadhi),原意是定的意思。我们常说的禅定,意思就是定在禅那中,那么定就三摩钵提的意思。既然禅那和定是一体的,那么其实它和止禅又是没有多大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本身三摩钵提就是止的意思。那岂不是和奢摩他又重复了?但是佛却刻意分开来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读各种大乘经典的时候,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三昧(三摩钵提)。它们其实本质和原意的定,已经区别开了,所以新译佛经都把三摩钵提不再翻译成“定”。而是翻译成等持。所以又出来一个问题,等持和定有什么区别?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