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2)
阿赖耶识真实存在吗?
学生:大乘所说的阿赖耶识是否存在,它如果真实存在,它是不是轮回的主体、自性、我?若是,三法印中的“无我”又如何解释?
慧觉:要研究阿赖耶识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你必须了解阿赖耶识是什么东西。然而,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唯识系统会讲人有八识,它是一个理论架构,并不是实际的东西。理论就是为了帮助人认识现象事物的一种理解方式,而本身并不是实际的东西。
学生:第六识是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
慧觉:举个例子啊,比如:厄尔尼诺现象~~比如潮汐现象。厄尔尼诺是某种现象的名称,潮汐也是指的或者形容水的涨落,但是潮汐并不是一个东西本身。所以这些名词,它是理论上的概念名词,所以你得了解概念所指的是什么,才能弄明白。我稍稍讲细一点啊。
慧觉:佛教系统从最初开始到现在,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成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物质层面,叫做色法。第二,精神层面,叫做名法。然而,名法一直一来被人用心和心所来理解,它们都是指的精神活动。心是心理活动和规律。心所是伴随着心理活动所被认知到的感受或者趋势。然而这个心,一直以来就是世人讨论的重点,因为它不是指的心脏,也不是大脑,也不是只意识。它也是理论的架构,它的含义是认知,或者认识。但是问题是人认识事物,他涉及到器官啊,神经啊,大脑啊,各个部分生理的共同协作,所以我们不能指出哪一个才是心的主体。比如我们不能说,我们眼睛看见光,认识,识别光,他是以眼睛为主体的,或者以视觉中枢为主体的对吧?缺了其中任何一样,认识光这个过程都不能实现。所以把人认识事物的整个过程,就叫做心。而不是有一个主体去认识另一个主体。而是一个各种条件聚合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认识、认知的过程就是心。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明,假如自己不存在的话,世界依然存在。并且佛教的宗旨是从苦解脱,涉及苦乐的话,那就完全是唯心的。明白什么意思吗?因为苦乐是被认识为苦乐,才存在苦乐的,同理,世界是被心认知才有世界的。
学生:是,苦乐纯粹是心的反应。
慧觉:这个就是唯识最基本的观念,因此说,万法唯识,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被认识,才可以被说为存在,如果一个事物无法被感知,它不能说存在,包括微生物之类的,它们用仪器还是被你眼睛感知,所以知道它们存在。所以,好了,那么我们怎么认识事物的?不外乎,视觉的认识,听觉的,嗅觉的……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六识。
学生:前面5识最终还是靠第六识才有作用。
慧觉:在原始的佛教里,大概就只说这六识为心法,但是心认识自我的过程如果全部归纳在意识里,就变得十分复杂,如果你学南传佛教阿毗达摩,你会发现关于心如何认识事物的具体细节,非常非常复杂难理解。所以发展到唯识系统,就开始把人认识事物分得更细。举个例子啊:比如台机器,我们给它装上摄像头它能看,装上麦克风它能听,装上电子的味蕾,音响,动力系统,装上计算机核心,它可以分析这些信号数据。它能听能看能思考,但是它能识别自我吗?不能,它能识别各种各样的信号,但是它不会主观的识别这是自我。
学生:对。计算机没有我执,没有痛苦。
慧觉:但是人不一样,人不论任何信号,比如视觉的,最后识别为,我看见。并且,当他看见不好看的,他还会识别为苦。人总有这样的固定趋势,不间断的连续的自我识别,取一些事物当作自己。这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它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人自我识别而设立的一个概念。然而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形容这个现象的名词。如果不设立这个概念,解释人为什么要识别自己,就过于复杂,并且找不到为什么。
慧觉:同样啊,我们知道人会不断识别自己,这个现象被称为末那识,但是为什么一定会有末那识。一定要有个理由,如果没有理由,这种现象必然就没有必要一定存在。这就是设立第八识的最初原因。我们现在先回到没有第八识那个年代,人们是怎么理解生命的,说完你就会懂第八识了。
慧觉:人,不仅会自我识别,自我认识,还有主观意志。诸如,我要吃这个,我不吃,这个,我既可以选择这样做,也可以选择不这样。当我们选择比如要去饭店吃饭,于是我们便可以主观的穿衣服穿鞋,出门走路,选择餐厅,好的位置,以及自己想吃的东西,这一切全部是主观的,虽然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观,但是还是主观的。我们想要坐下就坐下,想要站起来就站起来,我们主观的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主观原意的作为叫造业,我们这样造作着,并且这些造作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后续事物的发展,这就是业,也业果。因为我们发现世界上很多种现象是被造作后形成的,那么,是什么造作导致了我们的存在呢?不离开那六识。然而我们又为什么必然要听,要看,要这样要那样呢?这就是贪爱、嗔恨。贪是亲近,想要。嗔是不要,排斥。也就是说,一切造作的前因都从这里起来的,我们有潜在的这种根源性的倾向,导致我们不断的有自我主观的行为,这就是自我的起因。为什么不说父母结合生我们是起因?因为父母还有他们的父母,我们一直追述总有个老祖宗,也就是从物质世界的角度,我们是找不到最初原因的。但是作为人主观作业的源头,我们却可以找到,那就是决意作业之前,有潜在的不善根,贪,嗔,导致我们的主观行为发生。好像种子一样,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发芽。而且我们可以肯定这些“种子”存在,因为人天生就知道要选择乐受,贪乐,嗔苦。
学生:最开始不是无明吗?
慧觉:不是最开始是无明,而贪嗔就是无明本身。即便刚出生的婴儿也懂得在乐受中笑,苦受中哭。因此我们可以判定,这些种子是过去就有的,而且人与人不同,贪的具体的对象不同。而且随着成长,还会改变,受外境影响。所以,可以判定在出生之前是有其他生命轨迹的,把惯性的贪嗔带到,或者传播到我们“身上”来。这就叫做习气,又叫做习气种子。我们为了假设有一个载体,承载着这些现象的传播,种子的传递,所以设立了阿赖耶识这个概念。
慧觉:然而,它还是在识的范畴。识就是为了解释心,所设立的名词,然后某一种识,又是为了解释认识的不同情况而设立。所以它本质不脱离心。学过正统心法的人,知道,人的出生是一种果报,人永远活在果报心中,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明白
慧觉:比如:看见不好看的东西,其实只是看到了东西,但是被识别为不好看,苦。比如出生就只是出生,但是面临喜怒哀乐的人生,被识别为苦乐的人生。而导致出生的心,叫做结生心,它连接过去的习气和生命轨迹,所以也是果报心,因为结果就是导致出生。而出生以后,一切果报都被识别,所以它可以说,基本是不可以被躲开的。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贪嗔还在,未来就还在,因为不断的识别此刻的苦乐,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趋势产生,因此此刻造业,获得的果,依旧会不断的被识别为苦乐,那么未来自我依旧会不断的存在。
慧觉:所以为了用一个概念来概括识别包括:业,业果,果报心,结生心,习气,贪嗔和无贪无嗔这些过去轨迹,就设立了这个阿赖耶识的概念。它如同自我一样,是很多很多现象的综合概念,但是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