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
心识
心识
在《中阿含经》里201经《嗏帝经》
,有这样一个故事。嗏帝比丘四处向人
宣说心识恒常,不断的投胎,仍然是同一个心识不变,保持同一性,于是被别的
比丘告诉了佛陀,佛陀因此专门请他到面前来,纠正他的邪见。告诉他,心识是
攀缘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两者(简称名色法)而体现出来的,从来没有不变的
心识,因此心识也不是投胎的本体。在这里,佛陀解释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是因为这六根与六尘接触发生的认识现象。
因此它不断在改变,
根据环境等等因
素。所以心识并不是不变的,它也不是轮回的主体。因此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过去
有这样的心识,死后投胎变为另一个人,还保持着过去的心识。
同时在《长阿含经》的《大缘方便经》里,佛陀又问过阿难说:如果心识不
入胎,会有名色法吗?会有生理和精神的现象吗?阿难回答:没有。从两部经来
看有矛盾的地方,
《中部》里,佛陀说没有恒常的心识,并不是心识在轮回,但
是在《长部》里,仿佛又告诉大家轮回的主体正是心识,因为心识入胎,所以有
名色法。看起来两部经说法是矛盾的但是在后面,佛陀做出了解释,说心识是因
缘所生的产物,所以顺便开示了十二因缘互生的现象,而这里面无论是名色,亦
或是识,它们都不会单独的存在,因此没有任何一环是轮回的主体。
那么到底为什么人们会具有与生俱来的习性呢?它是怎么从前世转移到现
在的呢?原理很简单,
万事万物它都是流转变迁的,
细微的事物它们无时无刻在
快速的变化,生灭,但是它们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以后,细微的改变不会在
刹那间就完全改变所有的事情,比如地壳运动,过去是大海,后来变为高山,这
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只看那么十年二十年,觉得山也没有变,海洋
也没有变。原因是我们看得不够久远,事物有这种上一刻和下一刻差不多,变化
不大,连续的现象,叫做相续密集,同理当过去的业结生成现在的你,它不会天
差地别。前世的名色法作业,造就现在的你,因为相续的缘故,事物运作的方式差别不大,你所面临的环境差别也不大,包括出生,周遭的其他人等等。相续的
业带来相似的环境和处境,使得你很相似于前世,承载着过去的业造成的因缘,
因此有很多相似的方面。但是这些相似也是在慢慢改变的。
所以人们看起来保留有过去世的习性,仿佛有一个容器,把讯息从一个死人
转移到一个新生儿身上一样。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业不需要一个容器,如果我们
需要一个容器来理解,我们可以用第八识,阿赖耶识来理解,假设有一个容器在
转移过去的业,从一生到另外一生。但是这也只是为了理解方便需要而已。实际
上轮回是一系列庞大复杂的事物在不断演化而已。因此狭义上来说,你和前世的
你是两个不相干,只是相似的人而已。广义上来说,因为你的出生,包括你的环
境处境都受他的影响,你继承了他的业,所以你就是他的未来而已。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想,那么狭义上来说,我不是他,那么我只是一个
无端的受害者,继承着别人的罪业,替别人承担苦难而已。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对
的。因为事物演变从来没有中断过,人们通过六识认知自己是自己,这个六识不
论通过物质现象怎么转移,它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过去世的你,到现在世的你,
在认知上都是同一个你,站在你自身感受的角度,过去的你是你自己,现在的你
也是你自己,是同一个自己。只是说你不知道过去而已。因此结论就是,站在唯
物的立场上说,你是过去事物延续演化而诞生的产物。而站在唯心的角度,不过
是事物不断在演变成各种各样的你,这些你,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同一个你,只是
说不能恒常而已,根据因缘的关系,不断的变化。
衍生出来就是《阿含经》里另外一个故事:一位婆罗门问佛陀,有我吗?佛
陀不作答,又问,没有我吗?佛陀也不作答。阿难问佛陀,你为什么不回答呢?
佛陀说:因为有我,无我都是不对的。我的存在一种现象,它不是恒常的,如果
我说有我,就是把一段事物暂时组合成的现象,当成不变的恒常的现象,这叫常
见。如果我说没有我,就是无视于这段现象的真实存在,否定了我这种现象。这
叫做断见。我们不可以把短暂的事物当成永恒不变的存在,也不能否定当下就存
在的短暂现象,这就叫做不常不断。说了那么多,希望你多轮回有更多更理性的认识。业行与心行
行指的业行和心行。心的运作方式叫做心行,心来往于目标之间形成通路叫
做心路。心以过去名色为目标的是不活跃的心,叫做有分心,以当前现在目标为
所缘的是活跃的心,叫做速行心。伴随着心路升起的心所就是识。在这里,如果
不去剖析理解分化它去分别它不同的通路,它只是叫做识,而不是六识。就比如
电在集成电路里运行,就组合成运算这件事一样。而集成电路不仅仅只是计算器
可以拥有,所以同样的心路也不是只会在动物和人的肉体里才会有。
识攀缘色可以分化为六种识,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如果依处是色身,那就
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识好像一个桌子,桌面是意,然后它有五个腿,分别是
眼耳鼻舌身。世间很多事物都是分形相似的,比如人体有躯干,然后加上头和四
肢,有五个突起。手也是,有手掌,然后外面有五根手指突起。手掌就是意,其
他五根手指就是眼耳鼻舌身,每根手指碰触不同的信号刺激,最终通过手掌汇总。
心通过眼耳鼻舌身五门,攀缘过去的名色信息比如大脑里的记忆,在脑中也
会产生五蕴的识,通过五官净色攀缘外在事物形成色声等也会形成五蕴的识。总
结起来,攀缘外在事物色法,和攀缘过去名色记忆或者过去业行的存留信息,就
是以色法,和名法为所缘,简称名色。不管心对名色产生了任何认识,任何心所,
总结起来也就是只有六种,分别就是五蕴和法,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六识。攀缘的
是色法,通过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叫做六入,即便的过去的名色,也是通过的
过去的六入,所以就不论它到底是几入,几种触发,都总结为六种入,入是触本
身。另外就是过去的名色法是业行本身的信息,如同水面被撞击事件后留下的波
纹,所以世界本身,法界本身就是载体,没有独立的容器,一切都是容器,可以
理解为云储存,所以心总是有目标的,不可能找不到目标而停止运行。为什么心缘过去名色的有分流,会转移到下一世的色身,下一世的目标呢?
因为心的运作是有惯性的,不光是心,物理世界的一切运动都有惯性的特征。过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