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2)
关于唯识和中观
我的帖子里出现这样的楼层,我还是挺高兴的,说明这个地方思想十分的繁荣,充满生机,并且说明这里氛围确实有人皆能言的和谐。
从我开帖立题,以瑜伽(禅定)为依,本身就已经是唯识的骨肉了,并且以它为实践原则。只是为了不落与偏见,采用中观的态度和见解来辅助行为,以至于不被诟病。或更好的广泛适用于各种学者观点。不过还是难免很多人并不会仔细的去看我的文章。
本来是应该两边都说到了,并且有一定阐述。但是从开贴以来,常常遭遇中观思想的人以“一切空”,“究竟空”来找我辩论。当然了也不乏这样以一切有立唯识论来找我辩论的人,这样的情况和历史上佛教的发展尤其的相像。
我这边一直以来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会用过多,过于繁杂的概念,立意去阐述现象理论,这一点本身就是因为考虑到很多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前人的借鉴。所以用实践,体验,感受等等很粗的现象去讲述修行这件事。而不是尽量避免采用大量唯识学派的概念名词。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考虑到历史上唯识学派衰落的原因。
历史上唯识学派,以瑜伽行派为代表的,包括法相宗,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两。
但是它既不能像禅宗那样为士大夫提供安身立命的支柱,又不能为善男信女给出简单易行的修持法门,从而有效地解决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次,从逻辑上说,对因明逻辑的陌生,是国人难以普遍接受唯识学说的重要原因;同时,唯识学偏于“见”(理论)的传承,而忽略“行”(实践),是法相宗本身的致命弱点;再次,法相宗的兴起,实际上是借皇权之力而得以成,与当时整体创新的佛学背景不合,加上“宗论”的行为与中土“宗经”的传统相悖。因此,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本段摘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金华)
并且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过于理论化的思想,容易违背我们最初的目的和诉求,恰恰是我们的迷思,和值得反省的地方。
中国人有个特点,容易见理,却难于受教,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乃至三岁小孩,都很容易说出深刻含义的话来,如: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等等,数不胜数。但是却真实能知行合一很好做到的人却不多,所以长期以来,伪君子一类的批判常常出现在各种学者的口中。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真实状况。
所以这也是唯识学派逐渐衰落的原因,不过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复兴和积极意义,因为严密的逻辑和概念,使得它和我们当代科学十分一致,所以对现象研究,以及我们文化思想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很正面的意义,因此它充满了坚韧的生命力。
唯识学的依据典籍虽有六经十一论,但不是说非要把六经十一论都读透了,才知道唯识是怎么回事。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宗教政策落实之后,国内先后办起多所佛学院,从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四川佛学院,上海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数量可谓多矣,毕业出来的学生也是一批又一批,但真正能够在教理上有较深的造诣的,也就是说学有专长的法师却非常少的原因。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