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出走(2/2)
江湖之大,他连凌云阁在哪都不知道,何谈复仇?
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
其时夜色正浓,又因为连下了几场雨的缘故,乡间小路坑坑洼洼,极不好走。
李秀也不在乎泥泞,如丢了魂儿般走了一整夜,也不知究竟到了哪里,直到天际微微发亮,凝神看时,不知不觉已走到一处码头之前。
其时朝廷十分重视京杭大运河的维护和利用,太祖皇帝更是因为汴河位于大运河中部,可以更好地发挥大运河的运输效能,从而定都汴州。
其后真宗皇帝又在运河之上修建了许多水闸,有效解决航运不畅的难题,至仁宗年间,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来往于运河之上的船只已经数不胜数。
钱塘县紧邻运河,恰有一处码头。
李秀到了近前,见河边停了一艘大船,心中寻思道:“早听说江南人出门爱走水路,十分便捷,我何不搭船北上,看能走到哪里?”
计议已定,他上前询问,原来这船在钱塘县码头休息一夜,正要出发开往扬州。
他曾经和师父在扬州境内幽谷之中住了数月,却从未去过扬州城,何况此时他本就没有目的地,于是信步上了大船,打算先到扬州看看再说。
船上还有两名乘客,见面之下
互相寒暄。
其一是个大腹便便的中年商人,胖脸上总是笑嘻嘻的,自称名叫王大柱,说是要到扬州办货,没想到在路上遇到两位少年英雄,十分高兴云云。
让李秀十分注意的,则是另一名与他年纪相仿的少年。
这少年身材较矮,看起来十分瘦弱,肤色却十分白皙,他穿了一件精美异常的白色长衫,腰间林林总总悬着十数块玉,背后背着一长形包裹,十分俊秀。
以李秀的眼力,自然知道那少年背后包裹与自己一样,必然是刀剑之类的兵器,想来是武林中人。
他想起恩师李冰阳曾说过的一些江湖规矩,也并不点破,暗想:“这才是真正的江南美少年!”
那少年见李秀目光飘来,倒也洒脱,微微一笑道:“这位兄台怎么称呼?”
李秀忙道:“我叫李秀。”
“原来是李兄,在下宋明月。”
那少年点了点头,又问道:“听李兄口音怕不是本地人,不知到扬州有何贵干呀?”
李秀暗想这公子不但长得好看,就连名字也暗含诗意,果然不同凡响。
他从小在北方长大,虽在李家村生活了三年之久,口音却是没变,“小弟……原是北方人,三年前跟随家中长辈来到江南,这个,做些小本生意。”
“原来如此。”
那少年点了点头,自顾盯着江面发呆,不再多说。
一路上船行甚速。
李秀从未坐过船,更加留意沿途风景,只见运河两旁郁郁葱葱,山水秀丽,伴随着微微的颠簸,只觉心旷神怡,郁闷的心情也缓解了许多。
王大柱十分好客,他此行携带了不少酒菜,到了正午时分,便邀请二人一同用餐,席间王大柱忽然问道:“两位小兄弟都是练家子吧?我看你二人都携带有……”
说着,一双小眼睛却盯着二人背后的包裹,滴溜溜乱转。
宋明月脸色一沉,冷声道:“你这人多事的很,大家萍水相逢,问这许多做什么?”
王大柱“嘿”地讪笑一声,连声道:“对不住对不住,是在下鲁莽了。”
李秀心中想道:“此人随口一问,这位兄台便如此激动,这脾气却是不大好……”
他见这二人言语不合,也不多说,只顾埋头吃饭。
他饭量本就奇佳,又折腾辛苦了整夜,此时敞开了心怀,接连吃了三四碗饭仍没有吃饱,抬眼见那宋明月细嚼慢咽不说,只吃半碗便停了下来,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这才没有再添饭。
到了傍晚,大船摇摇晃晃在一个市镇码头边停泊了,补充物资。
李秀从未坐过船,在江面上飘了一整天,有些头晕脑胀,于是站了起来,邀请二人一同上岸游览。
王大柱不肯离开自己随身货物以及钱财,邀请宋明月时,这衣着华贵的青年更是冷哼一声,道:“这种乡野小镇,有什么可瞧的?”
李秀暗想此人果然脾气不好,便独自上岸,心想以后无事不再搭理他便是。
(本章完)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