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巨人陨落(1/2)
韩非又道:“姚贾出使四国,身带千金,用于公干者几何?不过是用公帑为个人谋利,带千金出使,钱都用在了自己结交私谊上了。如此狡兔,为自己掘窟有三,无非是为自己找寻后路。如此臣子,无忠无信,而大王以之为上卿,是贻笑于六国!”
秦王耐着性子听韩非讲完,淡淡地说道:“先生之谏,寡人知晓了,先生辛苦了,且先回去歇息吧!”
韩非再呈上一卷奏文,向秦王告退。
秦王看完这卷奏文,脸上更是失望。韩非在文中指责群臣不忠诚,没有能力,明明几次秦都可称霸天下,却一次次失去了机会。同时,韩非认为,目前六国估量秦国无能臣,军力无能战之士,必有联合抗秦之意图,这也正是前面许多未尽力谋臣留下的祸端。
事实上,此时六国联盟已经瓦解,而立下此不世大功之人,正是韩非此前所大加攻击的姚贾。韩非所指的三次称霸之机,表面看似有理,但在秦王看来,却漏洞百出。而且将秦昭襄王时期之事提到现在来说,比如攻占赵国武安之地一事,也过于与时代脱节了。
韩非是已经才尽,所提所奏均无实质意义,还是他另有用意?
以韩非之能,不可能看不出秦之最终目标在于统一而非仅仅是称霸天下;以韩非之品,也不至于对贤能之士的出身如此看重并进行攻击;以韩非之智,不可能不知道六国在当下已无联合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韩非还上此书,还进此言,若不是故意乱大秦朝廷,离间君臣的话……
秦王眼神冷了下来:“他这是在故意寻死!”
随即派人召姚贾入宫。虽然秦王已有自己的判断,但仍要听听当事人怎么面对他人的指控。
秦王在书案前静坐,对面,姚贾逐条驳斥韩非对自己的指控。
“太公望不过是被逐之人,管仲曾为监下之囚,百里奚更是只值五张羊皮的奴隶,中山盗出身蛮夷,但皆因其有才而为周文王、齐桓公、穆公和晋文公所用,立下不世之功。这四个人,名声都非常不好,出身都很卑贱,但明主用之,是知用其可以为功。所以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而是看其是否能为己用。韩非之言,其浅陋不值一驳。”
随后,姚贾淡淡说道:“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秦王轻轻点头,对这句话颇为赞许。对有能有功之人,何必听他人诽谤;无能无功之辈,纵有高贵出身,又有何用?秦国之强,正在于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和赏罚分明的政策,由此积累起来的。此四人皆为秦王政所熟知之人,姚贾以此四人为例,非常有说服力,百里奚更是秦国著名贤臣。孟轲言“百里奚举于市”,即指百里奚曾为奴隶被陪嫁至秦,因不堪其辱逃到楚国,而秦穆公以追索逃犯为由,用百里奚当时的“市场价”——五张黒羊皮将其从楚国买回来并拜为上卿,百里奚也因此被称为“五羖大夫”。
说明了自己的出身问题,对于费公款是为自交的指控,那就更简单了。姚贾说,如果我是为了自交,何必再回来面临如此大的风险?我做好了大王安排的工作,其利益哪是其他四国所能给我的?从我个人利益考虑,也没必要干这种蠢事吧!
秦王哈哈一笑,站起身来,走到姚贾身边,拉着姚贾的手说道:“寡人当然知道,上卿一心为秦,韩非之说,寡人并不会放在心上。”
拉着姚贾走到书案边,拿起韩非的奏文放在姚贾手上:“上卿再看看这个,不知你有何高见?”
姚贾看完,说道:“此必又是韩非之言。”
秦王轻轻点头。
姚贾说道:“韩非此言,无非又是乱我朝政,以图存韩罢了。此人如留,必不断馋我秦臣,攻我军士。虽大王明察,不为其言所惑,但也必引起混乱,使我众臣不得全力用事,人心惶惶。”
秦王沉思片刻,说道:“寡人知矣,上卿暂且回去吧!”
逾二日,秦王召见李斯。
秦王并未开口,却是在自顾自地翻看奏章,但一篇还未看完,又随意拿出一份观看。反反复复,似乎并未看进去这些文字。
李斯见秦王久久不语,似有难言之隐,心下奇怪,秦王决断果敢,从不优柔寡断,今日却是何事让他如此为难?但也不敢出言相询。
过了好一会儿,秦王并未抬头,翻着手上的奏章对李斯说道:“韩非先生前两日来见寡人了!”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