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小妇人与“敲门砖”(下)(2/2)
有了秀儿车,那自然不会再有什么珍妮机什么事情了,黄秀儿也因此在本时空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以至于在李承宗建立的李汉王朝日后修史的时候,这样评价黄秀儿,她是帝国棉纺业的先驱,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有着不畏艰辛、勇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
她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全国,造福一方,极大地推动了帝国棉纺业。她与帝国的第一贤后杨倩,还有帝国女兵的第一任统帅有着帝国第一女将之称的柳桃儿并称为李汉初年三大巾帼英杰,甚至后来有人在精读李汉史书之后,惊呼是大唐一个逃跑的童养媳用她羸弱的肩膀为李汉敲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块敲门砖本来应该属于大唐的........
但他们这些人也不想想,如果黄秀儿在大唐继续生活的话,就那环境会有秀儿车的横空出世,那些掌权的世家和士人,他们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奇技淫巧”听听,能有秀儿车出世的机会嘛,再说了李唐王朝懂得什么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懂得要为科技发展制定规划,提供发展空间嘛,有诸如专利法等等为科技发展配套的法案嘛,他们什么都没有,更别说黄秀儿还是一个女子,在男尊女卑的李唐这样的传统政权治下,就算做出来了这等机器,能不能引起工业革命还是个问题呢,说到这里那这敲门砖的归属也就没啥争论了不是?
推开了工业革命大门的黄秀儿,在李汉王朝得到了她应该得到的荣耀:纺圣,帝国科学院院士,帝国第一任纺织工业部尚书,长清大学(原名帝国第一纺织工业大学)的缔造者和第一任校长.........这还仅仅是官面上的,在民间,道门直接就把黄秀儿给封神了,说她是织女转世......
甚至在她逝世的时候,大家怀着悲痛心情,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安葬了琴岛,她来到汉国最初落脚的地方。民众们不断地为她兴立祠庙,其中规模宏大的要数在琴岛的先棉祠,每年只要到了她的诞辰那天,都有人接踵赶来致祭。多少年来,李汉的普通百姓们感念黄秀儿的歌谣,更是一直传颂不止:秀儿姐,秀儿姐,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就连一向主张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儒家,在得知黄秀儿是这么一位奇女子之后,都赞叹不已,一个文人在参观了先棉祠之后,写下了如此的诗句:先棉祠庙祀纺圣,标布琴岛出数多。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黄秀儿的成功,极大的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现,无数的能工巧匠投身科技革新发明创造的洪流当中,很快就有一位实际身份是墨者名叫周青的的匠人,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
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最后还是李汉皇室财团出手相助,他们在河流两岸,建立起有三百名工人的工厂;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开始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产业革命的滥觞竟然是一个小妇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