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围堰的首次试验(2/2)
李松让车夫赶着4匹马,拉着这辆巨车,出了洛阳北门。李松和束皙、潘岳及祖逖等人跟在后面。一路上,行人都投来惊异的目光。
这辆车体积巨大,占据了整个路面,对面如果来了车,只能停在路边,等待这辆车过去后,才能继续前行。
不过,李松也发现这辆车有个比较大的缺点,那就是转弯时很麻烦,这可能是前面2个轮子没有设计转向装置的缘故,看来古人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啊。其实,这也是华夏古代很少使用4轮马车的原因。相对而言,2轮马车的转向就简单多了,但是在舒适度上不如4轮马车。
好不容易来到孟津渡口,李松让祖逖派几个士兵,先脱下衣服,然后抬着围堰,下到黄河里。
士兵们慢慢向前走,等到水深接近士兵们胸膛的时候,李松在岸边喊道:“停!”
士兵们放下围堰,然后拼命往水里按下去,试图将围堰固定在河床上。可是围堰是木制的,有很强的浮力,按下去后又会浮起来。
李松想了想,让人找来很多石头,然后将一根绳子两头各栓一个差不多重的石头,搬到围堰那里,绳子的中间搁在围堰的边沿上,内外各一个石头垂下来,用这种方法压住围堰。
不过围堰的浮力实在太大,用了好几根栓石头的绳子,才算压住了。
束皙、潘岳和祖逖都好奇地在旁边看着,不知道李松到底想做什么。
接下来,李松对那几个士兵喊话,让他们各拿一个木盆,进到围堰里头,往外舀水。忙碌了半个时辰,中途还换了一拨人接替,总算听到士兵们报告说:围堰里头的水都舀干了。
李松让人找了个渡船,请船夫载着他和束皙、潘岳、祖逖,将船划到围堰旁边查看。
只见这时的围堰内部,已经基本没有水了,能看到黄河河底的泥沙。
至此,李松才放心了:围堰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试验取得了成功。于是他说:“你们看,在这围堰里头,可以开始修建桥墩了。”
束皙、潘岳都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很快就明白了围堰的意义:把水排开,为修建桥墩清理出一个施工空间。这种方法真是太巧妙了,以前从未见过。
束皙、潘岳都曾经参观过洛河支流上的石拱桥,也注意到那两个混凝土浇筑的桥墩。不过,洛河支流在春季基本上是干涸的,在那里修建起桥墩不足为奇。没想到,在流水不断的黄河里也可以修建桥墩,而且是用围堰这种巧妙的方法。
祖逖虽然不曾参与过建桥,但是他天资聪颖,也看明白了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潘岳有些激动地说:“侯爷,如果用围堰的办法,岂不是任何大江大河里都可以建桥了?”
李松说:“水太深了恐怕不行。你看,黄河现在只有一人深,但是这个围堰就已经做得不小了,不仅搬运起来困难,而且要安放在黄河里都很不易。如果遇到那种很深的江河,围堰就要做得非常大,那就很难操控了。”
潘岳一想也是,围堰如果太高大,确实不可行。
李松说:“即使是这里,也得趁着现在是枯水期,水还不深,抓紧时间施工。如果到涨水时还没修好,那就麻烦了。”
束皙说:“侯爷放心,这黄河上如果能建起大桥,将会给朝廷、百姓都带来很大便利,意义可就太重大了,我等一定尽全力把桥修起来。”
李松说:“那好。我观察了一下这里的河面,感觉需要修8个桥墩才行。因此得让木匠们再造7个围堰,搬到这里来安装好。然后我让张琛带人过来,在围堰里头抓紧修建混凝土桥墩。”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