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满地】第一章【4部分】(1/2)
表过题外话,按下不提:
【再看这边厢,北房】
关老太爷终于放心,轻轻舒口气:
【如果七儿子混不好,绝不敢这样买】
又想到甚麽,关老太爷问一句:
【吃嘛呀?别跟这儿吵吵,我跟小七唠会儿…打酒】
一众人便得了军令,寒暄三两句,:
【便都退出房间。关家奶奶招呼几位儿媳,一同准备晚饭】
房间仅仅父子二人。老父亲满面笑容,神采奕奕:
【横是挣外快,你可闲不住(外快,指工资之外的收入,业余时间致富)】
关玉龙笑道:
【红白事儿搭棚子,肯花钱,咱给掌勺儿,都爱吃。明白做人长短,就这麽一传,来找的就多。自个儿一人没花销,就给存起来】
所谓红白事儿搭棚子:
【上世纪70年代,百姓虽然没钱,弓州毕竟城市,结婚栽不起面子,摆桌女方底线。普通百姓找个空地,搭帐篷摆宴席,甚至跟邻居借房子,实在因为人多】
同样70年代,如果丧事招待吃饭:
【必须主家心意,在经济状况。可能简单,也许丰盛,若婚宴水平,那家人势必很吃得开】
即便办丧事,完全不问来客是否肚子饿:
【常人办不出来。别人带钱来表达,任谁有些礼节,哪怕给几包香烟,这样场面便是人情,早晚要还。若装傻,恐怕不再有朋友】
关玉龙一身好手艺,肯定厨师长:
【吆喝一众手下,纯属额外收入,甚至多过单位】
表过题外话,按下不提:
【再看这边厢,北房】
关老太爷十分满意:
【有没相中的,有就有,别瞒】
关玉龙再给父亲点颗烟,自己点1颗:
【没说到一块儿的,待过过,兴许就有】
关老太爷了解儿子,问道:
【有个自行车儿,是吧…置办缝纫机,别忘了坤表,别像个要饭的,谁家爱看】
关玉龙不由笑出声来,弹弹烟灰:
【缝纫机买了,年初搬家去(搬家去,指已经买回家)】
闻听此言,关老太爷眼睛都亮了:
【行,兔崽子行…唉…这麽着,走也放心了】
关玉龙不是傻子,自打进家门,母亲支支吾吾:
【再一听父亲那意思,估摸大限将至】
明白归明白,生死有命天来定。关玉龙笑道:
【爹,您待躺两天,往弓州过过】
关老太爷呵呵一乐:
【兔崽子,哪儿去?就你那宿舍】
关玉龙端过紫砂壶,故作吹牛状:
【招得开,放心】
父子俩全然说笑话:
【不提任何伤感。甚麽当年赶出家门,兹当没发生】
关玉龙笑道:
【一接着电话,就寻思不得劲儿,让回来看看。咱直截了当,看能给几天(不得劲儿,泛指不舒服,不痛快,或者生病)】
老父亲颇感兴趣,赶忙示意:
【头儿说嘛(头儿,当地俗话,泛指管事的,说了算的)】
关玉龙笑道:
【平时做人,您教的,忘不了!头儿说一定得去,直接给10天。人跟咱仗义,上班儿不能叫喝酒,撂5盒儿烟,就说您尝尝】
老父亲非常开心,直竖大拇指:
【有样儿,是我儿子】
关玉龙十分高兴:
【想做好点心,自己人说:转天真没戏。这不,您老凑合吃】
关老太爷乐开了花:
【行,牛b大侠!口儿见长…我说,兔崽子,那好的,甚麽个模样儿】
关玉龙实话实说:
【没见过。就听人说:净搁好东西,专门儿供一些高级地界儿。反我们单位门口儿,肯定没有】
老父亲不由想像一番,自言自语道:
【这点心,还能做出哪门子花儿…解放前,倒吃过那洋人点心,别说,还真行…你们那朋友,到底做嘛呀】
父子二人说不停,又聊到最爱京戏:
【这话题,那叫一个打心里来】
老太爷常挂嘴边儿:
【老年间,有一回梅老板封箱戏,不收份子钱,那叫一个漂亮!传为梨园佳话】
所谓封箱戏:
【戏班子年根儿最后1场戏,腊月最后几天就歇了】
可有了听众,关老太爷那叫一个神清气爽:
【打乾隆55年徽班进京讲起,忽剌剌,红花满地。老三鼎甲、同光十三绝……打清朝到民国,整个儿一京戏发展史,上下将近200年(乾隆55年,公元1790年)】
所谓老三鼎甲:
【程老板:清仁宗嘉庆16年,1811年生人。余老板:清仁宗嘉庆7年,1802年生人。张老板:清仁宗嘉庆19年,1814年生人】
前清那会儿,梨园行三位老前辈:
【套句现代话:可是天王巨星,兹要是一亮相,绝对满堂彩】
所谓同光十三绝:
【1幅工笔重彩写生戏画像,出自一位沈姓画家,清朝光绪年间。一共13位梨园行老前辈: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
自幼便听,基本可以倒背:
【父亲已然80高寿,越年老体衰,越需要极度受重视权威感。除了点烟,就那紫砂壶,关玉龙始终满面笑容,一名最忠实听众】
那才叫神清气爽:
【老人家歇一小会儿,抿几口茶,却又想起不痛快】
憋了烦心,必须一吐为快: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