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唐庆业盖新房(1/2)
1987年大兴安岭的大火足足燃烧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5月6日开始,一直烧到6月2日才被彻底扑灭。这场大火不仅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也成为了学生们谈论的焦点。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这些小学生依然念念不忘这场有史以来特大的火灾。
唐同秋上学后,他们班的同学就开始讨论着大火发生的原因,有的说是自然引起的天灾;有的说是人为的……总之就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聊着天,大家谁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
唐同秋站在旁边听着,他一声不吱,后来他听到那名同学说是人为的时候,他才说了一句话:“是人为的,有人抽烟弄着的。”
听到唐同秋说话来了,那两名同学马上追问:“你咋知道的啊?”
“我听电视上说的。”唐同秋答。
“哦。”其他两名同学说。
其中一个同学又说:“自从费翔唱完冬天里的一把火后大兴安岭就着火了,这是他唱着的,不是人为弄着的。”
显然,这名同学是听了家长们聊天时说的话他才这么说的。
然后,几名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上课的铃声响起了。
1988年,唐庆业和刘玉俩人经过几年的拼搏、奋斗和省吃俭用,他们在屯子里成了“万元户”。
这个词儿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出现,也是中央呼吁和鼓励全国公民发家致富的一个号召。那时的“万元户”很少,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万元户”这个殊荣的队伍里,唐庆业和刘玉榜上有名,成为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家庭。
同一个屯子的另一个家庭也是“万元户”,他家也是让全体村民羡慕的对象。
那个年代,每年的收入都不是很多,从改革开放那年开始算起,直到1988年,一共才6年的时间,要想攒下一万块钱成为“万元户”,这背后的辛苦和艰难旁人是不得而知的。
唐庆业和刘玉俩人咬紧牙关,心中只有一个奔头儿,那就是一定要把日子过好。于是,他俩就多种地多干活儿,舍不得吃和穿,费力八劲的口挪肚攒了一万元,成为了屯子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1988年,他俩正年轻,三十多岁的年龄,身体都很好。他俩准备用攒下的这一万块钱盖房子。盖那种砖瓦或者楼座结构的水泥房子,想彻底告别过去那个冬天直透风的泥草房。于是,俩人经过商量,把屯子里一户姓张的农民家的泥草房买下了,然后再扒掉在原址上重新盖新房。当时他俩相中了那个地方,前后园子都很大,种点什么吃的都够用。
买下之后,他俩就趁着冬天农闲的时候就开始往家一车一车的拉沙子。
刘玉的身体还是那么瘦弱,但是她跟着唐庆业一锹一锹的从大河里面往车上装沙子,然后拉到家后再一锹一锹的从车上往地上卸的时候,那种干劲儿可足了,就像男人一样,绝不输给唐庆业。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