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长河落日(1)(2/2)
殷秋十八岁那年,偷跑出去当了知青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十六年前,李中白找到浔城的时候,殷正国夫妇对于女儿被害的消息还一无所知。
那个时候,宅子已经被人接管,殷正国夫妇也被人赶了出来,还每日被人审问,殷家的那批书籍,藏在了什么地方。夫妻俩被迫挤在一个破旧逼仄的房子里,提心吊胆的,凄苦度日。
而原本两人在大学里的职位也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销下放了。
李中白找到他们的时候,动用了他所有的关系,把老宅买了回来。
宅子买回来的时候,已经破败不堪。很多地方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有好几间房子被烧毁了,甚至被人掘地三尺,如果不是地窖的位置足够隐蔽,藏得够深,恐怕连里面的藏书也无法幸免。
能拿走的都拿走了,甚至连门板窗户也不放过。
只剩下断壁残垣,静静的立于风雨之中,似乎在宣告曾经的辉煌已经远去。
满目凄凉。
房子需要大面积的修缮装修,李中白花了一大笔钱,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让老宅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面貌,重新恢复了昔日的荣光与色彩,然后把殷秋的父母接了回来,让他们的老年有个栖身之所。
然后,又费了些时间,找到了昔日殷家的老佣人吴叔,照顾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他安排好这一切,更是希望,如果殷秋还活着,就会找到回家的路,家还在,她就会找回来。
然而,十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殷秋的任何消息,而两位老人因此而忧思成疾,日渐憔悴,终于在悲痛中相继离世。
吴叔径直的引着李中白穿过前院,走廊,来到西厢房的殷家祠堂。
今天是殷秋母亲的忌日,每年的这一天,李中白都会来给老人家上香。
“望老夫人保佑,让我早日找到殷秋。”
李中白上了香,跪下来,心里默念着,每一次来,他都是这一个愿望,六年了,从不改变。
然后,他磕了三个头,起身,走了出去。
之后,李中白来到书房,在书房里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这里是最能感受到殷秋气息的地方。
殷正国去世之前,交给了李中白一张地图,还给了他三个任务:一、继续寻找殷秋,如果活着,好好待她,如果死了让她进祠堂;二、如果殷秋有后人,让她继承殷家老宅和藏书,传承下去:三、如果无人继承,把宅子和藏书都捐献给国家。
十年了,他是他们唯一信得过的人,只是殷秋这孩子命苦,福薄,有缘无分,白白的错过了这么好的男人,至今还生死未卜。
殷正国临终前,拉着李中白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咽了气也不肯松手,是有多不甘心的离开这个世界,李中白都看在眼里,直到现在想起,还是会有揪心的痛。
又过了几年。
待外面的世界风浪过去,风平浪静之时,李中白根据殷正国给的地图,凿开了地窖通道,才把地窖里的藏书请出来,重新翻晒,搬到书房里,整整摆满了后院西边一排五个房间,连他自己都吃惊不已。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这些极为壮观的藏书,一点都不为过。
很多上下五千年的书籍孤本,得以重见天日。殷家几十代人历经几百年在此凝聚了无数人的无数心血,得以保存了下来。
从明清时期开始,浔城逐渐的形成了有名的四大家族:殷王史白。
王家在政界颇有名望,史白两家在商界占有一席之地,却独独殷家人才辈出,在文学诗词书画方面独领风骚,一直占据四大家之首数百年。
李中白从书架上拿出一本《饮水词》,纳兰容若的诗词,是清朝一道独特的风景,婉约,清雅,带着浓浓的哀愁。书中有好多处都有殷秋娟秀小楷的批注,可见她的喜爱。
磅礴的书籍中,殷秋独爱诗词,难怪这女孩的身上,有一种特别迷人的书卷气息。
李中白到了现在才明白,那是诗人所特有的冷傲,多愁,善感,却又温和有礼的气质,深深的吸引着他,让他不顾一切的沉沦,甘之如饴。
这本书他已经看过了无数遍,书页都被翻破了,现在翻开,眼前掠过女孩拿着书,认真而痴迷的模样,仿佛就在眼前。
“人生若如初相见,
何惧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心人易变。”
带着忧郁,怀旧,和淡淡的哀愁的诗句,经过女孩娇柔迟缓的声音魔化出来,总是令他心头一软,仿佛陷入了旧日时光。
无论尘世间,多少的腥风血雨,多么的嚣喧浮躁,总有一日,会洗尽铅华之后,归于宁静。
那些日子里,宁静得能听到时光一步一步的走动的声音,宁静得能听见彼此心跳的声音,宁静得世界只剩下他和她,在彼此的眼睛里。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