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目的(2/2)
这个片子,对苏浩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至于说挣钱与否,他根本不在意。
而且此时能有一部反映抗洪救灾的电影,一部非纪录片性质的电影,那赚钱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也有人会说发国难财之类的话,苏浩非常明白有些人他们自己过得不好,也见不得别人好。
所以为防“发国难财”之类的伤人品的话,苏浩决定除成本外,【惊涛骇浪】的所有收益都捐出去,用于灾后重建。
苏浩在意的是拍好片子后获得的上层的好感以及观众对自己公司的好印象。
这些无形的收益才是苏浩可以继续在娱乐圈闯荡的资本。
......
和常季红交流过后,苏浩就给刘杨打电话,询问他公司的情况:“公司招人情况怎么样,能组成一套拍摄团队吗?”
刘杨道:“人员招聘还行,基本能组成一套拍摄团队。”
苏浩听了刘杨的话道:“这麽短的时间就能招到这麽多人,看来杨哥是下了大力气了呀,年底一定给杨哥包个大红包。”
刘杨摇头道:“人是我招的,但还真没费多大力气,顶多就是咱们的工资待遇好点,人一听就来了。”
苏浩听后疑问道:“那是怎么回事,我记得你曾说,很多人都瞧不上咱们这个新成立的公司,怎么现在他们会为了咱那点高待遇,离开原公司来咱们这个名不见经的小公司。”
刘杨道:“这咱得“感谢”时代呀,现在全国正在闹下岗,娱乐业也不例外,咱们招人正赶上好时候了,所以我其实没费什么口舌,就把人招好了。”
下岗。
听了刘杨的话,苏浩反应过来,现在正是全国下岗风潮。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一直面临改革开放以后所带来的种种冲击。进入九十年代,大量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三角债频发。
在此关键时候,国有企业重组也就成为必然,进而引起重组后各企业大量裁员的下岗潮。
从1996年到2002年之间,全国上百万家国企破产,将近4000万国企职工下岗。
与此同时,各地的乡镇集体单位,也有2000万工人失业——这还只是登记数据,没有登记的不知凡几。
国有企业经营不景气不赚钱,企业在职人员又多,国有企业重组也就成为必然,进而引起重组后各企业大量裁员。
娱乐业也不例外,国营的几大电影制片厂进入90年代也都经营不景气不赚钱,也开始裁员,所以刘杨才没费什么劲儿就把人招齐了。
苏浩道:“人招齐了好,正好这次拍电影先试试手。你拿着剧本去八一制片厂和他们谈合作,咱们两家联合拍摄这部电影。
在导演选择、演员选择等方面这些可以都听他们的,但电影拍摄必须两家合作,那怕咱们的员工给他们的员工当副手。
而且要尽快开拍,最好是我这边拍完,那边就开始拍,还有前期准备一定要充分,我希望两个月内拍完,然后十二月底或是明年一月初就上映。”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