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2/2)
我第一时间看完稿子,非常惊喜。马上给他回了信息:“稿子很好,马上可以安排出版了。”他很开心,没想到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能得到那么大的认可,但他仍然是我认识的那个张皓宸,他说:“缓一缓,再看看。”
之后两个月,他又把稿子修改了两遍,每一次都是大面积的修订,包括情节的细化、遣词造句的拿捏。到了第三稿,他才总算松了口气。这也是我当了将近七年编辑以来,遇到的少数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的作品苛刻,近乎偏执。
5.
这部长篇小说跟张皓宸以往的作品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又大不一样。时间主题是他一贯比较擅长的,通过打破时空限制,让故事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在《最初之前》,这种叙述技巧被他玩到极致,但让人欣喜的是,他不再简单地依赖这种技巧去表达故事的冲突与矛盾。
这次,他故事的矛盾来自更复杂的层面。比如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价值观的冲突;比如当代年轻人在新媒体时代的职场困境与机遇;比如爱情观,物质与精神的割裂;比如原生家庭,对故乡的逃离与和解……
书里男主角张一寻和女主角朱夏从家乡小镇来到北京,从一开始的廉价出租屋生活,到职场小白菜的磕磕绊绊,期间经历分分合合,多少有张皓宸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在廉价出租屋里,男女主角如获珍宝分享一锅肉汤,洗澡的时候掐着点算准热水的时间,每个月只有少数外食的机会,每次交完房租都弹尽粮绝……张皓宸身边的朋友,都知道这些是他的真实经历。
看完小说我完全能够理解张皓宸为什么跟我说这是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对过去自己的审视与追溯,也是他对即将迎来的三十岁的期许。《最初之前》也许是张皓宸一次全新的蜕变,但又是他对“初心”固执的坚守。
在《最初之前》的最后一段他写到:“生而为人,有一种状态最为美好,它有一个值得咀嚼的名字:‘最初’。”我想,当他准备写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一定问过自己无数遍,并且一次又一次回到“最初”,开始思考他身处在这个时代,究竟能发出什么声音。
6.
张皓宸交稿后我们开始频繁接触,几乎每周都会见一次面。三月份他从北京去昆山参加活动,我在上海虹桥机场接他,从机场去昆山的车上我们一直在聊小说,聊到后面他开始聊自己。他甚至提及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败感与自卑感,这些负面情绪似乎跟他在大众面前阳光的形象不太相符。但这种私密的分享,让我更深地体会他做事情时的事无巨细,追根究底。
我合作过不少作者,但是有时候张皓宸真的“折磨”到令我抓狂。有次我早上六点半接到他的电话,说自己润色完第三稿了,想和我一起讨论一下,他可知道那天我是凌晨四点睡的,于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的探讨了每一条故事线的走向、每一个主人公的人设塑造、每一种不同的结局等等。讨论完后已经是十点了,我出门吃了个早餐,给这本书的营销编辑打了个电话,想和她更新一下进展,并吐槽一下张皓宸六点半把我叫起来这件事。没想到她说,她早上四点刚睡就是因为在和张皓宸一起确认这本书想表达的方向,希望我们的营销编辑能通过宣传的手段将他想传达给读者的点说出来。
我和营销编辑这一天是真的清醒了。这家伙,记得自己写的每一个字。操心每一个和自己的书有关的事情,就好像母亲记得自己小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痣,就好像母亲天生会对小孩事无巨细的操心。我想我下次见到他,应该会送他一瓶助眠药吧。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他已经足够成功,不需要那么拼命。但越是跟他深入接触,越能发现他的胜负心更多来自与自我的对抗,以及与大众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拉锯。“偶像”这个得天独厚的特质带给了他许多看得见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他想表达的立场也在无形中被干扰,四月份刚过完二十九岁生日的他,早就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处于“小鲜肉”的阶段了,虽然他并不反感这个标签,但也会越加在意在写作领域的那个“张皓宸”是否真的被读者看到。
那天参加完昆山的活动,我们整个团队,包括营销编辑、设计师、经纪人在内,需要跟他开一次出版前最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需要确认出版进度、设计方向、营销计划、日程排期等等,而他的时间并不宽裕。他建议到机场开会,我们整个团队在机场快速登机通道的餐厅从下午两点钟一直讨论到他当晚登机的最后一刻。后面我们几乎所有当面的会议,都见缝插针完成,有时是在他下榻的酒店,有时是在他吃饭的餐厅,更多时候是在车上。
7.
《最初之前》预售期的表现非常好,远远超出我们的期待值。大概是预售破11万后的第三天,我去他家找他,看到他戴着口罩坐在满是环衬的堆头边看剧边签字,眼睛都红了,脸上也有不少过敏的迹象,这才意识到应该是签字的笔味道实在太大了,然而他一直没有和我们说过。于是我默默在旁边坐着陪了他一会儿,转身给他下单了一箱3岁以下小朋友用的水彩笔。其实,准确的说,我也不知道他到底签了多久,我只知道那段时间,他和我分享了大概有十几部国内外的电视剧吧。当时正流行996工作制的话题,我还在开玩笑的和他说,粉丝会不会因为我997的督工你签字而报警抓我,然而现实可能就是他也许是007吧。一个签字的007特工——张皓宸。
对于市场的认可,只能说明我们整套产品操作没有出现太大问题,而对于“张皓宸”身份标签的反抗,需要更长久的坚持。对张皓宸个人而言,他要考虑也许还不只这些。要在这个时代发声,不是随波逐流地大声呐喊、标榜自我,他需要不停地挖掘自身经验,与这个时代产生关联。他依然每天都在跟自己对抗,新媒体时代给他带了巨大的机遇,但也试图将他裹挟。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