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祭母(1/2)
();
王凌大发神威,将马顺一伙人打的狼狈而逃,引来一众看客拍手叫好,赞不绝口。他则很不要脸的冲着周围百姓摊主抱拳,连道好几声小意思,一副小人得志的表情。
王凌今年十六岁,按照习俗刚刚成年,父亲在王凌一岁的时候跑路了,彻头彻尾的负心人,王母性子烈,没有改嫁,含辛茹苦的抚养王凌,直到王凌十岁那年病逝。
王凌现在在阳城最大的楼“百楼”做护院,一个月有近十两银子的收入,再加上人长得端正英俊,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前途无量的有为后生。
待人都散去,王凌与芸娘将老汉扶了起来,老汉已近六十高龄,大家都称呼黄老三,所以王凌这些小辈都喊他三爷爷。
黄老三是好心人,在王凌小时候没少照顾他们孤儿寡母,王凌对三爷爷向来尊敬爱戴。
“三爷爷,您没事吧?要不咱们去找大夫看看。”
王凌关心道。
黄老三是苦命人,儿子儿媳妇五年前打鱼葬身大海,只留下孙儿相依为命。
在王凌等人的搀扶下黄老三坐在摊位上喘口气,摇了摇头笑道:“三爷爷没事,你们不用担心。”
王凌知道三爷爷的脾气,你让他去找大夫看病比扒他的皮都疼,他也不多劝,冲着芸娘试了个眼色,芸娘心领神会,将得来的二十两银子递给了三爷爷。
黄老三大惊失色,赶忙推辞:“芸娘这是做什么?这可使不得,我这里有钱,这钱还是你留着,你这丫头也到嫁人的年纪了,你爹狗改不了吃屎,但你可得攒些钱做嫁妆,姑娘家的可不能委屈了自己。”
王凌见状一把将两锭银子摁在了三爷爷的手心中,言语坚定道:“三爷爷这钱您拿着,不为您自己,您也得为小铮子着想,他今年已经八岁了,该去私塾学习了,难道还能一辈子在这鱼市卖鱼不成?小铮子聪明,老好的一个读书苗子,不读书可惜喽。”
“至于芸娘的嫁妆三爷爷不用担心,芸娘可是我妹妹,嫁妆的事情我来操办,保证让芸娘风风光光的出嫁,不比那富家小姐来的差。”
芸娘闻言低着头偷瞥了一眼王凌,没有说话,心里却叹了口气。
王凌的话说到黄老三的心窝里去了,这爷孙二人生活也就是个温饱,哪里还有钱读书?
王凌这些年挣了不少钱,按理说以他与三爷爷的关系,早就该送小铮子去私塾读蒙学,但奈何他自己钱大手大脚,手头根本存不下钱,而且前两年小铮子也是个野孩子,不愿意学习,今年不知怎么突然像是开了窍,经常去私塾偷听,曾让王凌撞见几次,于是王凌便有想法让小铮子去念书。
穷苦老百姓想要翻身靠什么,一是参军建功立业,二就是读书。
“凌哥哥说得对,小铮子现在想学习,这说明他有上进心,三爷爷这可是好事。”
黄老三最终点了点头,握着不过富贵人家一顿饭的银子老眼含泪。
安抚好了三爷爷,王凌准备离开鱼市,今天是他母亲的忌日,他要去拜祭,芸娘原本计划今日与王凌一同去,但因父亲打了海货,所以只能在鱼市卖货,可现在经马顺这么一闹,芸娘也没了心思,将货物交给三爷爷售卖,决定跟王凌一同前去祭拜。
王凌与芸娘结伴买了些祭拜的纸钱香烛,以及水果点心,随后从南门出城,顺着官道走了约莫七八里,转入一条羊肠小道,直往一座小山头而去。
小山头没有名字,老百姓都喜欢叫南坡,山上到处都是坟地,大多都是穷苦百姓安葬家人的地方。
王凌母亲的坟地在半山腰,一座简陋孤单的小坟头。
王凌一年来祭拜两次,忌日一次,清明一次,中间相隔半年,这半年未来,坟头长了许多杂草,王凌伸手打理杂草,芸娘则安静的摆着祭品,烧着纸钱。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