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途中定策(1/2)
();
斜阳余晖满地金,茵野碧水残过。小池桥头雀不语,春光一泄势难回。
在汴梁通往固始城的道路上一大群人马金碧辉煌地行进着。这正是王继汐和他的文武百官、兵马扈从们,声势浩大,一路得意洋洋。
固始,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东汉光武帝刘秀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开国元勋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固始”由此得名,并沿袭至今,历史上曾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中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和深远的影响,上至秦汉下至于今的漫长岁月中,有多次较大规模的入闽移民,影响深远,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记载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由于闽国王潮、王审知均为固始人,不少闽国人谈及自己的祖先时,都说是从“光州固始”迁来,尤其是闽国王族。
王继汐此番率人去固始其实是为了在登基前祭祖,昭告天下。这也是一整套的程序,在臣下要恳请王继汐称帝后,王继汐要委婉拒绝,如是者三,王继汐才可以勉为其难的接受。而祭祖也是这称帝的一个程序之一。其实在王继汐看来,他出生在长乐城,那里才应该是他的父母之邦,祖陵所在。不过,闽地实在太过偏远,来回实在太过费时日。中原粗定,政局尚未稳定,王继汐也不能在这个脆弱的时候抽身南下做这样一次长途旅行,就只好把王氏的祖籍,中原的固始作为祖陵。正好这条路上,也是迎接太后凤驾的必经之路。王继汐在第二次澶渊会战结束后,就立马派人通知黄敬晖,把他设在金陵的闽国小朝廷暂时迁到汴梁,当然也包括皇室成员。
“陛下是要定都于汴梁吗?”此时,为示威严,其实就是为了炫耀,王继汐已不再骑马而是和大臣们一起端坐在十余匹马拉的华盖龙车上。一路上总难免聊些家事国事。已经被加官为枢密院使,晋封为吴国公的南宫灏自然也身在其中。
“汴梁?”已经称帝的王继汐摇摇头道:“那里是个不吉利的地方。”
“不吉利?”
“自后粱太祖朱温篡唐建国以来,历经粱、晋、汉、周,乃至于宋,五朝皆建都于汴梁。可是长得不过数十年,短的也才几年就完蛋了。朕的大闽国要千秋万代,怎么能建都在这么个不吉利的地方。”
“那陛下为什么要让黄丞相和皇太后来汴梁呢?”
“朕不过是考虑到汴梁有现成的宫殿衙署,朝廷搬来这可以马上办公运作,不用劳民伤财而已。毕竟大战之后,百姓穷困潦倒,当是休养生息的时候。”
“陛下圣明。”南宫灏从心底里佩服新皇帝的仁心,但心中还是有些好奇道:“那陛下属意的国都是哪里?长安还是洛阳?”
“长安是不错,可惜战火连年,人口离散,已经太过残破,已经装不下朕的大闽帝国。至于洛阳,就更不用说了,还不如汴梁。当年唐庄宗建都在洛阳,结果朝局失控,汴梁为叛军所据,形势一下溃不成军,难道不是前车之鉴么。”已经是闽帝的王继汐还是摇摇头到。
“若不是长安也不是汴梁,陛下您又不看好汴梁,那陛下您想在哪里?”南宫灏捋了捋羊角须后说道:“难道是邺都吗?恕臣直言,邺都虽也是上古名城,但河北残破已久,财力物力人力俱已枯竭,据此控遏全国,怕是不易。北面一马平川,北有契丹,西有北汉。邺都无天险可守,一旦被围,就成绝地了。”
“你说得对,比起汴梁,邺都更不适合。不过,邺都作为经略河北的据点还是可以的。朕今后还是要将河北行营扎在那里。”
“那,哪里才是陛下想好的帝都呢?”
“哪里?”王继汐挑开车窗,眺望远方叹道:“那里,朕现在还没到手。”
“还没到手?”南宫灏皱眉道:“北汉的国都晋阳?那里确实是北方名城,可是地方似乎偏了些。”
显然,他对这个选项也不是太满意。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