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北方长城(1/2)
();
黛色江山三面开,青云伏虎赖雄威,横马立刀向宫阙,武士虎贲狼牙卫。
符彦卿,字冠侯,陈州宛丘人,出身将门,为后唐宣武节度使符存审第四子,军中称其为“符第四”。符彦卿十三岁即能骑射,他曾经在遂城的盐台淀射猎,一天之内就射得獐、彘、狼、狐、兔共四十二只,在场的人都将其看作神。
最初在太原侍奉晋王李存勖,因谨慎诚实而受到李存勖亲信,得以出入其内室。符彦卿成年后,被李存勖任命为亲从指挥使。同光元年,李存勖攻灭后梁,入主汴州,符彦卿升任散员指挥使。
同光四年兴教门之变时,李存勖的侍从大多离去,仅有符彦卿与王全斌等十多人力战拒敌。其后李存勖中箭而死,符彦卿等人只得恸哭一阵,离开洛阳。
天成三年,符彦卿以龙武都虞候、吉州刺史、北面行营诸道左厢马军都指挥使之职参与征讨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契丹派兵援救王都,符彦卿随归德军节度使王晏球于嘉山击败契丹。次年,唐军收复定州,叛乱平息。符彦卿因功被授为耀州团练使。后符彦卿改任庆州刺史。他奉诏在方渠以北的乌仑山口修筑城堡,以招引党项。
清泰初年,符彦卿转任易州刺史,兼领北面骑军,后唐末帝李从珂赐他戎服、甲胄及战马等。清泰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唐,并向契丹请援。李从珂命建雄节度使张敬达率大军征讨太原,符彦卿随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兵,南下援救石敬瑭。符彦卿与太原四面招抚兼排阵使高行周率骑兵迎击,却被契丹军击败,只得随张敬达退保晋安寨。
后晋天福初年,符彦卿升任同州节度使。天福二年,符彦卿的兄长、滑州节度使符彦饶叛乱被杀,符彦卿上表待罪,请求辞职归乡,但石敬瑭并未加以责罚。八月,符彦卿献上“助国银”一千两。其后,符彦卿担任左羽林统军,又兼领右羽林,再之后改授为鄜延节度使。
后晋出帝石重贵自幼与符彦卿亲昵。天福七年,石重贵即位,召符彦卿入朝,不久后命他出镇河阳三城,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天福八年十二月,契丹大举南侵。次年,石重贵命符彦卿为骑军左排阵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与宿州刺史梁进明等人协同御敌。契丹骑兵数万人在铁丘围困高行周,诸将都观望不敢救援,唯独符彦卿率数百骑兵进击,迫使契丹退走,救回了高行周。同年,符彦卿又随义成军节度使李守贞讨平平卢军节度使杨光远。战后,符彦卿移镇许州,任忠武军节度使,获封祁国公。
开运二年二月,符彦卿、李守贞与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等乘契丹军北撤之机,大举进军幽州。契丹八万北撤军闻讯后,卷土重来,迫使晋军接连退至阳城。晋军与契丹交战,北逐契丹军十几里,迫使其撤过白沟。正在晋军列阵南撤时,却被契丹骑兵包围。晋军且战且退,行至白团卫村。契丹一面重重包围晋军,一面派奇兵断其粮道。当时风力很大,契丹一面放火助威,一面以铁甲精骑兵骚扰晋军,晋军则因营地没有水源,士兵及战马都极渴,将士纷纷请求出战。杜重威主张先待风势渐小视情况而定,符彦卿、李守贞及右厢副排阵使药元福等则认为与其束手待毙,不如乘风力莫测而奋力还击。于是晋军乘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之际,以万骑之势横冲契丹军,契丹大败而逃,势如土崩,丢弃的马匹铠仗遍野,后晋步骑兵并进追击二十余里,耶律德光只身而逃。此役后,石重贵录功,升符彦卿为武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在这之后,符彦卿却遭人诋毁,不得随军北征。石重贵只让他率领数千老弱残卒戍卫荆州口。
滹沱之战后,晋军主帅杜重威以十万兵马投降契丹,石重贵急诏符彦卿与高行周领禁兵屯驻在澶渊。开运三年十二月,投降契丹的彰国军节度使张彦泽引契丹军攻陷汴州,灭亡后晋,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符彦卿与高行周自澶州南下,投降辽朝。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