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北风迅猛(2/2)
这句话说得闽王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感觉是被讽刺到了。可南宫灏却佯作不见,接着说道:“至于昏庸,那要看遇到谁了。汉唐诸君,除了开国之君和一两个中兴之主,哪个不是昏庸之君。可他们不照样善始善终。因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可惜,孟昶命不好,遇到大王这样英明神武的君王。这才是他亡国的根本呀。”
这一句话,显然在讲道理的同时,也是狠狠地拍了王继汐的马屁,闽王自然也是受用的,微微一笑,话锋一转,叹道:“如果当年在淮南兵败,我被那个人生擒,不知道我有没有这样的福气,会有我的百姓,这样哭着送我。”
王继汐所说的淮南兵败,指的是当年后周世宗南下淮南十四州,与闽军交战,闽军战不利,被迫向后周称臣。
“呵呵。”南宫灏捻须笑道:“我看,大王还是不要有这样的福气为好。”
两人相视一笑,谈笑风生。
正在君臣聊得火热时,许贺文和钱淑一脸阴沉地找到了他们。
“贺文,你怎么看起来不太开心呢?”王继汐心情还不错。
“中原生变了。”许贺文语气沉重地说道。
“怎么回事?”南宫灏心中咯噔一下,仿佛是心中最不好的预感发生了。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回师汴梁,篡周建宋。”
接着,钱淑走上前去,附耳低语,将事情的经过简要地告诉了王继汐。
“什么!”王继汐心下一下就拔凉了,大宋王朝,他就是再无知,也是耳闻过的,一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同当年在寿州城内,向赵匡胤一跪的心情一样,惊慌失措。
南宫灏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当初自己就曾设计想陷害赵匡胤,可惜,动手太晚,力量太弱,计划失败,赵匡胤早已紧握大周王朝的军权,铁血战功打下的权威,早已不是一阵口舌之风可以撼动的。注定只有以铁血对铁血,通过刀光剑影的硬拼才能消灭的对手。
“大王,现在不是慌的时候。”南宫灏马上恢复了镇静,转身拱手道:“应当马上召集众将,以图应对。”
“应对?”王继汐仍然在慌乱中,不知所以。
“南宫大人说得对。”许贺文拱手道:“唐亡以来,中原王朝更替,总是多事之秋。赵氏初立,人心不服,尤其是周朝旧臣更是离心离德。再加上契丹和北汉的觊觎,汴梁未必太平。不过,赵匡胤久掌禁军,虎威震于中原。若假以时日,禁军扫荡中原,巩固新朝,咱们或许就没机会了。”
“不仅如此。”南宫灏接着说道:“滁州一战,我观赵匡胤此人,征战善战,且心中有大志,有平定天下的伟略,只怕比世宗皇帝还要英武几分。如今如果我们不乘赵宋初立,他日,必然遭到他的反攻。到时,怕就要应了大王今日戏言,步孟昶的后尘。”
“对,对。”王继汐当然知道赵匡胤将来会干什么,更加认同,可是心中仍然有所顾忌,问道:“北兵凶悍,非南朝可比。尤其是骑兵,数量之多,之强,原非我们的骑兵可比。当年淮南一战,你我都是吃了亏的。这样硬拼有胜算吗?”
“现在没胜算,将来就更没胜算了。”南宫灏意志坚定地说道:“中原最强的禁军虽在赵匡胤手中,但自先唐以来,中原藩镇割据,并非汴梁可传檄可定的。相州的魏王符彦卿,徐州的东平郡王李筠,长安的西平郡王慕容延钊,同大王一样,都是世宗皇帝钦命的托孤辅国五虎上将,五大臣,也都各有自己的底盘和军队。其实心中也对皇位有觊觎,只是碍于柴氏禁军的天威和各路间的猜忌,不敢先发,成了众矢之的。如今大周朝完了,他们没有了道义上的报复,岂能不乘机发难。更何况,北汉和契丹,也未必就做壁上观。北汉素有复国之志,契丹丢了燕云十六州中的两州,心中早就报复之意。大王如果能善加联络利用,中原大有可为。”
“你说得有道理。”经过南宫灏的分析,王继汐这才恢复了往日的雄风,转过头问钱淑道:“爱妃,影剑阁的人可有消息传来。中原的那些大周旧臣,尤其是那三大强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是!”钱淑很早以前就受命派人潜入中原探听消息,今天兵变的消息,也是影剑阁的人先带到闽国的,至于各地藩镇的消息,她自然也是一清二楚的,拱手道:“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封官许愿,大赦天下,传檄四方,安抚旧臣。对各地藩镇也是大加拉拢收买。目前中原各地的藩镇已纷纷表示,愿意舍周奉宋。”
“什么?”这一下,王继汐的小心肝又被吓了一跳,感觉似乎是自己小看了赵匡胤和禁军在中原的影响力。
但南宫灏却依旧信心满满地继续问道:“王妃,那那三个强藩呢?什么态度。尤其是徐州的东平郡王李筠,他是个什么态度。”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