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碱(2/2)
他要多运回一些,主要是制作玻璃使用。当然这个东西内蒙古盐湖或者碱湖会多一些,也更近。
不过他这是顺路,准备在这里弄几万斤运回去。
至于运输途径,因为他是以公家的名义开采,因此可以让运粮草的人员回程时运回去。
另外就是租用马队,这个方法更简便,不过花费也高一些。当然这对于制作出的天价玻璃来说,这点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在中学课本上,就提到过这个地方,也就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地方!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碱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很大,温度越低,其溶解度越低,也就是越容易结晶。
过去在北方很多盐湖或者碱湖都是如此,当然那是清代以后。在隋代,并没有人使用纯碱(碳酸钠),人们一般都是用草木灰碱(碳酸钾)。
青海湖里面的水主要含盐(氯化钠)、碱,当然也有其它东西,不过这对于制造玻璃的纯碱影响并不大。
怎么从湖水当中提炼纯碱呢?
其实办法很简单:煮!
过程:也就是把湖水放在大铁锅里面煮,待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然后让其自然冷却,最先结晶出来的就是碱。
盐暂时不会结晶,因为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这就是饱和溶液法!
杨恩把这项工作全权交给了邓伦。
在进行实际煮碱工作知识,当然不一定非得用大铁锅。
杨恩给邓伦推荐了一个更简便的方法:一,在地中挖大坑,把湖水弄进去;二,用柴草烧鹅卵石和石头,待其达到几百度时,再往池子里面丢。
这样池子里面的湖水轻而易举就被烧开,蒸发速度非常快。
这样操作非常简便,也极其快速,可以不停地往里面添加湖水,而且操作面积大。
随后十余天,杨恩命令全军几万人都要进行这项烧石煮碱工作。
人多自然力量大,在第九天,就得到了十万斤纯碱。
其实这十万斤也不多,不过五十吨而已!
这里面除了邓伦,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邓参军,速安排人将这些纯碱打包!注意,要注意防水,也就是要同粮食一样进行运输。”杨恩看着这些纯碱,心里非常满意。
“请魏王放心,卑职已经安排妥当!”
(本章完)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