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落枕(2/2)
在李享的汇报中,叶欢了解到1975年,唐书璇导演创办了影视评论杂志《大特写》。《大特写》有点类似网络时代的专业论坛,不以订购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同好交流,以推动电影文化为己任。唐书璇,女导演。YN人,自幼定居香港。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1969年返香港,同年导演影片《董夫人》,该片1971年获台湾第9届金马奖最富创意特别奖等多项奖。1972年导演影片《再见中国》。1975年执导《十三不搭》并创办电影双周刊《大特写》。也就是说《大特写》的创刊与叶欢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得知这个情况后,他松了口气,现在的自己对那个叶欢已知的世界造成了影响,但是并不大,也没有扩散开来,自己还是可以利用前世的记忆来牟利的。
唐书璇电影作品不是很多,《董夫人》《再见中国》《十三不搭》寥寥数部,但是和她本人一样,几部作品都给香港影坛以深远的影响。唐书璇作为留学海外的电影专业出身的导演有别于以往各大公司师傅带徒弟式方法培养出来的导演,眼界更为开阔,风格更为明显,手段更为多样,以她为始香港影坛陆续出现了方育平、谭家明、徐克、许鞍华、唐基明、蔡继光、陈安琪等一大堆学院派导演,给商业气息浓重的香港影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而且许多后来成名的人物也多少和她的影响不无关系。张叔平,香港最优秀的美术指导,剪辑师,给王家卫和关锦鹏剪了几部很有分量的片子,但是他的剪辑能力却是在给唐书璇做副导的时候学的,而他本人也承认过他的美术理念在形成的过程中多少受到唐的影响。王家卫,人人都知道他亦师亦友的谭家明,殊不知最开始出道的王家卫受唐书璇的影响最大。
《董夫人》,1969年唐书璇美国学成回港拍的第一部作品,由那时还不是很有名后来在好来坞还算有名气的卢燕出演,这个片子不仅在1971年获得了台湾第9届金马奖最富创意特别奖等多个奖项,还为卢燕拿下第一座金马,并且代表台湾参加了戛纳电影节。《董夫人》可以说是第一部被欧洲电影节另眼相看的华语电影,进入了当年的竞赛单元。
大陆还是一片红色江山的时候,越界题材就已经被唐书璇搬上了银幕--《再见,中国》。名字起得很有意思,初次看到以为是外国友人游玩结束回国的时候来这么一句,可是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是一群不堪忍受文革所带来的痛苦和对文革本身的怀疑的年轻人偷渡到香港的故事。影片从1971年筹备开拍,1973年左右完成,当时“文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香港电影界无人敢接触这一炙手的议题,只有唐书璇敢于站出来,拍了首部描绘、批评“文革“的华语剧情片。影片在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全部采用非职业性演员,粗糙的摄影却带有纪录片的风格。正因为题材的敏感,1974年诞生的该片被港英当局以“可能损害邻近地区友好关系〔及〕妨碍治安“为名禁映,《再见,中国》的政治剖析事过境迁之后来看不算很激进,然而唐书璇的逆流而上,从人道及存在主义出发去透视文革,以及形式上的求工,使这部影片成为华语电影的异数。
《十三不搭》讲述“十三不搭“是麻将术语,即手上的十三张牌完全不成对子或搭子,但“食糊“即“爆棚“,不容小觑。该片借麻将大加发挥,刻划出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人和香港社会。影片由多个风格迥异的小段落组成,粤语光棍喜剧、写实文艺,甚至警匪恐怖、希区柯克悬疑及体育旁述,跳越不拘,不避俚俗,组成任性真率的整体风格,虽顺应20世纪70年代时兴的杂锦片潮流,但自由实验的精神则属。唐书璇拍香港人百态,敏感而不刻薄,洋化而不傲慢。她怀念过去的人事和电影,也享受现代香港的美感和,最可贵是因为对人生基本悲观,讽刺里总透着关怀,令人动容。
得知这些,叶欢发现唐书璇在日后香江电影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视,虽然叶欢对她拍摄的一些题材并不赞同,但是还是很支持她的新浪潮的思想的。前世的现实也证明了香江影坛最终是新浪潮导演的天下,而且日后的金像奖首创陈柏生也在《大特写》杂志中做义务编辑呢。叶欢发现他对唐书璇甚是感兴趣,于是就在备忘录上面着重标注了结识这位唐大导演。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