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宝玉出面(2/2)
许宝玉慌忙还礼,又道:“张陵弟天生神童,宝玉不胜羡慕之至!”
董钧在旁边笑道:“你二人何必如此客气?只是我也想听听张陵的道家之说,还请神童早些赐教!”
张陵不慌不忙地道:“董先生乃是当代名儒,岂敢说赐教?只是不知道董先生想要考察学生何事?”
董钧道:“你倒谦逊。我问你:黄帝何以成为了我中华人类的文始祖?”
张陵不慌不忙地道:“黄帝,复姓公孙氏,因为最早居住在一个叫轩辕的山丘之上,所以又叫轩辕氏。他后来做了天下大君,人们认为他的功德犹如土地滋养人类一般,而土地又是黄色的,所以才称他为黄帝。黄帝教导先民认识百草,开发五谷种植,使得先民的生产从狩猎改为农耕,百姓们由此得到温饱。所以天下各个部落全部尊崇黄帝,他因此成为华夏人类的人文始祖。”
董钧道:“此话不假。可是他又怎么成为了你们道家的始祖呢?”
张陵道:“黄帝一生治理天下,主要提倡清静无为,天下谐和。因此黄帝晚年,天下太平。于是他又思慕长生不老之法,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告诉了他修道的方法。黄帝于是修仙成道,在鼎湖乘龙飞升,这是自古以来的说法。战国时代,《庄子》称颂说:世人之中,最为高尚的莫过于黄帝,所以说道家的思想始源于黄帝。”
董钧无语。
张陵继续道:“但道家作为一个学派,真正的创始人应当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经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史,后来隐居修道,得以成仙。他集道家之大成,著有《道德经》一书。其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概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生存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得道家理论成为华夏一族的最早学派。孔子也只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所造诣而已!总之,道学博大精深,学生年幼,不能阐述详尽,只是说个梗概而已!”
董钧无法与他争辩。
许宝玉听罢,也不由得深为佩服。原来许宝玉并非没有志向之人,他多年钻研黄老之说,早有了创立道教,成为一代宗师的想法。开初刘秀劝他留居洛阳,他心中也颇为同意。但听了张陵的说话后,知道这孩子的学识并不低于自己,因此留居洛阳的想法不免暗淡了起来。
张陵告辞以后,许宝玉便向刘秀道:“学生虽比张陵大了十岁,但是对道家理论的研究,实在浅薄得多。况且学生家中尚有老母,又无兄弟可以分忧。还望皇上体谅学生的难处,让学生还乡侍奉老母!”
刘秀只得同意。
许宝玉又将赵匡、公孙慧娘的事情提出,希望得到刘秀的宽恕。谁知道刘秀竟然未作任何的答复。许宝玉不明白其中原因,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去。
许宝玉回川的真实想法是督促家人尽快前往江夏。他本来不想惊动武威将军府,不料刚刚进入蜀中,便听说许黄玉聚众作乱,已经把成都一带闹得人心惶惶。这时候,许宝玉进退两难:想要不再进入四川,自己已经向刘秀说得明明白白;要是进入四川,自己就有回乡帮助妹子作乱的嫌疑。思来想去,许宝玉索性住进了成都的官驿之中。
刘尚的突然来访,许宝玉事先明白了他的来意,预先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刘尚首先询问了许宝玉入京见驾的情形,然后道:“先生乃是世上高人,难怪皇上如此器重。先生一时难以入仕,早晚必成大器。你和董大人赴京以后,蜀中又有许多的事情发生。我想请求许先生帮助斡旋,不知道许先生是否愿意?”
许宝玉道:“如果事关蜀中苍生福祉,宝玉虽然是个布衣,也愿尽微薄之力!”
刘尚于是将王硕如何献计捉拿许黄玉,先是苍山姥姥出了面,后来又有泰山三童的卷入,再后来是赵匡、雷迁等人设计擒拿了王硕的情况一一加以说明。
许宝玉道:“我家妹子竟是蜀国公主出身,又与江湖上人物关系如此之深,宝玉以前确实并不知情。但他们劫持朝廷官员,虽是由于王硕一再逼迫造成,也是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过,他们好象并无反叛朝廷的意思。皇上已经同意了我提出的五条国策建议,其中就有赦免他们这类人物的内容。因此,我建议大将军妥善处理此事。我认为,应当一方面上疏朝廷,说明赵匡和我妹子当年之事,请求皇上圣断。如果有了圣旨的赦免,他们自然安心下来,大将军也不会再受到别人的挑唆和逼迫。另外一方面应,当敦促赵匡他们尽快释放王硕等人,以便平息蜀中事态。”
刘尚大喜道:“许先生金玉良言,让在下茅塞顿开!当今皇上仁爱无比,想来一定会同意赦免他们。只是赵匡那边,还请许先生不辞劳苦,代我前往疏导才好!”
许宝玉道:“此事我当竭尽全力!”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