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考核(1/2)
16考核
皇宫,文史馆。
“湛王爷,我俩是专门负责根据颜渊大儒的指示给您挑书的书童。届时,您只需在外间稍后,我们会负责把书给你送出。”两位颜渊派来的书童施礼后,其中一位蓝衣书童说道。
“那便开始吧!”秦湛走到安排好的桌椅前坐下。
两位书童进入里间,很快,就取出了第一本书置于桌上。秦湛拿起一看,竟然是一本法典!他无奈扶额,这个刁难,还真是一点也不“含蓄”啊!若是旁人,恐怕仅这一本,就会直接打退堂鼓回家去了!
一刻钟后,其中的紫衣书童走到蓝衣书童身边,附耳说了几句。那位书童先是疑惑,而后了然地点点头,走了出去,行至对一个管事太监的身旁问道:“有一本大儒指定的书尚未寻到,这所有的书是都存在里间的吗?”
那位太监愣了一瞬,接着恍然大悟道:“哦,确实有一批书前几日拿出去晾晒了,还没来得及摆上架子,都在墙角的箱子里存着呢!我这就领你去。”
那位太监将书童领到了里间西北角几个大箱子旁,就退了出去。见他出去,紫衣书童便走上前,打开了箱子,寻找起来。蓦地,“起居注”的字样映入眼帘,紫衣书童迫不及待地翻找,最终拿起了标注着‘永庆八年’字样的《起居注》,翻阅起来。
“奴才拜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紫衣书童听见外间传来的太监们跪拜的声音,翻书的手一抖,不过很快就更加快速地翻阅起来。
“八弟,孤真没想到你会有如此决心,这本你都看完了?”秦洵进来后,看着秦湛放在一边的法典,很是怀疑道。
“不知三哥来,所为何事?”秦湛停下动作。他可不认为他是凑巧来文史馆有事。想来,他应该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孤没什么事。是父皇听闻你的事,特派孤前来照看一下。倘若你有什么需要,可以直接对孤说,孤定全力相助。”秦洵心里说明原因。
秦湛听后心里冷哼了一声,父皇派太子来监视,是怕自己会中途临阵脱逃,给皇家丢脸吗?还是这不过是他的说辞,父皇并没有派他,是他自己要来的?
秦湛静下心来,决定不管其他,全心看书。故而你,他对着秦洵说道:“我没什么事。只要三哥您保持安静就可以了。”
秦洵见他这般装模作样,心中是不喜的。他这个八弟,小时候就没去过学堂几次,用“不学无术”来形容也不为过。后来又去军营混了多年,运气好,打了胜仗,得了个“镇北将军”的封号,还被父皇赏了个湛王的名头,赐了府。可要真说起来,也不过就是个莽夫而已。他不明白,母亲为何那般担忧。
至于颜渊大师,自己尚且只能得到颜渊大儒的指教,而非弟子,他又何德何能!想来,大师是看在他皇子的身份,不好直接轰走,这场测试就是叫他知难而退的吧!
待两个书童呈书完毕时,时间也还不到一个时辰。他们跪拜完后,蓝衣书童站在了一旁,紫衣书童则径直走了出去。秦洵见状则不奇怪,他们既是颜渊大儒的人,做什么应该都是大儒的意思。
紫衣书童出了宫门,在城中兜兜转转几圈便不见了踪影。
不多时,镇国府芳华苑内,红荛、绿芷见人来,迎了上来。
“小姐!”
“准备笔墨纸砚。”说话的正是那不见了踪迹的紫衣书童。
原来林念伪装成颜渊大师的书童,趁机混入了文史馆。她自小就过目不忘,在短时间内记住一册《起居注》并不算什么太难的事。
回房后,林念来不及卸下了脸上的伪装和换件衣衫,就匆匆奋笔疾书起来。现在,她需要尽快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之前。她担心秦洵突然进入,故而只是单纯地记忆了文字,无暇多想。
入夜时分,秦洵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八弟有如此耐心,竟真一丝不苟地看了整整一天。若他只是为了做做样子,如此这般,完全没有必要。那便只有一种可能,他是来真的,他是真的想要成为颜渊大师的徒弟。这怎么可能呢?他到底为何这般坚持,又到底在筹谋什么呢?
“主子,要不要休息一会儿?”秦洵身边的随从见其有些困倦,上前问道。
“好。我就在隔间的软榻,有事就喊孤。”
秦洵离开后,内心还存在些侥幸,如果自己离开,会不会八弟就懈怠了呢?可直到他一早醒来,从随从口中才得知,八弟直到半个时辰前才刚刚歇下。那一刻他有种突如其来的恐慌感。
那时的他不知道,这个眼前他不太看得起的八弟,将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为他最大的情敌,那个让他恨不得令其立即消失的存在。
出了文史馆,晴空万里,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悠闲地略过湛蓝的天际。他们来到颜渊大儒的草庐,才看到那早就聚集了看热闹的百姓。
秦湛有些无奈地抚了抚额,虽然这是早就预料到的状况,可他一直隐于人后,这般显于人前,还真是有些不习惯。
院中颜渊大师怡然自得地端坐着,见他们进来,直接开口道:“你是皇家子嗣,老夫也不能为难你。法典56页的内容,135页,430页。”
只是抽背吗?秦湛遵循记忆,一一背出。秦湛边背边疑惑,颜渊大师的考核仅是如此吗?还是这只是个开始?
秦洵见他背得如此流利,有些震惊。不过一天,他竟然都记住了!
而颜渊见他没有任何犹豫,很是轻松地背出,还是很满意的。至少这个小子的记忆力不错,故而道:“不错,就你背的这些内容,谈谈你自己的想法。”
这几页的内容虽涉及面不同,可最终皆是由民到国。自己不过是一个将军,理民治国之法哪里懂?颜渊大儒果然会“对症下药”啊!看来只能赌一把了!
秦湛将法典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南塞的从军经历,最终得出了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首得止伐,再者兴仁的观点。
此话一出,就连在场的百姓都安静了。他们怔怔地望着秦湛,不敢相信这个回来不久,一身血气的镇北将军竟然能有如此高论。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