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女孩子的故事(二)(2/2)
莫小贝轻轻的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她有点儿迷糊了。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1829年肖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发生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对于这样的女子 ,肖邦当时并不能接受。1838年夏天,肖邦和玛丽亚的婚约告吹,而他和乔治.桑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们彼此都感到,可以向对方倾诉内心最深处的那些情感,虽然众人的目光和流言也开始围他们。其间有一次肖邦和乔治.桑的老情人mallefille的一次决斗。
肖邦初到巴黎时,没几个人知道他,而誉满全城的则是钢琴家李斯特。
一个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这天的钢琴,演奏得那样深沉淳郁,没有一丝一毫追求表面效果的东西,听众如痴如醉,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演出结束,灯火重明,在听众的狂呼喝彩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而肖邦也不负重望,一鸣惊人。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o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第一首g小调 作品 23 号
立陶宛英雄伍连罗德,在一次宴会上意气风发的饮酒后,向客人说了一个故事:摩尔人在战役中败给西班牙人。为报复他们,便假意和西班牙人说话而传染黑死病与麻疯病给西班牙人。但要这么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要染上这些病。当宾客听到要如此,个个大惊失色。伍连罗德说:“若立陶宛人有一天也遭到与摩尔人相同命运,我也会与他们一样,不顾我个人的生死,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
第二首f大调 作品 38 号
肖邦告诉舒曼说本曲灵感来自于斯唯替兹湖(the switez)。舒曼送给肖邦梦幻曲,肖邦则回献此曲,而且亲自弹给他听。
湖面是平镜如滑的,夜晚的星星照在湖上极美。湖在很久以前是座城市,因为被鞑靼人围攻而陷落。城中少女誓死不愿受辱,向天跪地求死。此时地面突然裂开一个大洞,形成一湖,少女们跳到湖中自尽。天神把少女变成湖边的花,凡触到花的人不久都会遭到不幸死亡的命运……
第三首降a大调 作品 47 号
故事标题为“水妖”。一个年轻人在湖边遇到一位女孩,两人一见钟情。年轻人对女孩发誓将永远爱她,但女孩怀疑他的爱情而离他远去。然后,女孩一变成为姿色迷人的水妖,再度出现在年轻人面前。年轻人禁不住you惑忘记了誓言。水妖大怒,拂袖而去。年轻人一路追赶,却不慎跌入湖里溺毙……
第四首f小调 作品 52 号
故事标题为“三兄弟”。某个村落有兄弟三人,他们奉父亲之命到远方去寻宝。然而时间逝去,三人却全无音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父亲以为三人都死了……直到有一天,三兄弟突然带著宝藏与妻子一起衣锦还乡……
这也是四首中技巧最艰深最有戏剧性的曲子,也是一首不太能把诗与音乐联想在一起的曲子。
……”
白老师看到莫小贝一脸羡慕的表情,他更加的想讲下去。
“要想把曲子弹好,那就要多了解一下历史。肖邦的曲子就是要把门德尔松的贵族式的忧郁表现出来。他们没有什么俗世的烦恼,就像你一样,来,我们看着谱子,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