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第512章 战略(1/2)
已经身为穿越者的阿道夫同样回忆并整理出来的那份损失,不得不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
德国控制下的人力资源虽然还明显高于苏联,但因为其民族主义理念的根本局限,能够可靠利用的只有大约八千万左右的日尔曼人再加少数外国志愿者。
如果考虑到西欧的人均寿命经历过一战和十月革命内战两次消耗的苏联更高,在兵源占人口例是不利于苏联的。同等条件的可用兵源方面,大概只有苏联的二分之一。
至于欧洲其他统治区的人口?不要说德国天然的民族主义政策问题还有欧洲的资源潜力问题。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少南欧国家的兵源变得不可靠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算没有德国占领欧洲的事,法国等国成为德国的盟国,也根本拿不出多少靠谱而有勇气的人来投入消耗战。
有一种说法:二战时代,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军火生产相当于一个游角色的攻击力,而兵源相当于血条。可是在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之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拥有匹敌苏德那样的堪战炮灰了。更不要说:“血条”的优势也不是无代价。在农业潜力和维持现役人数一定的情况下,过多的后方补充和轮换带来的效果只能是训练水平的下降。历史的苏联红军在战争实际损失三倍以于东线德国。在战争前期的损失还远远超过三倍,除了不切实际的反攻还有俄国军事化的天然问题,训练和弹药火力劣势带来的伤亡损失差距进一步降低了苏军士兵和军官的培训周期形成负面累加也是重要一面。即便德国有着同苏联一样的兵源规模,可在现役人数以吃苦耐劳的精神维持更多规模的情况下,能够像苏军一样挥霍消耗吗?仅仅是大半年百万人左右的损失,已经开始让没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成的德国从军官层到士兵层出现各种消极怠战的情况了。很多人都视东线为畏途。
当然,损失不仅仅是一个正的关系。一二的损失表面看对德国并不亏本,因为堪战人口也差不多是整个数字。可是排除维持战线规模所需要的必要现役所需的后备兵源,苏联则是三千万人、而德国则最多只有八百人。即便苏德双方维持一四左右的纯损失,并且没有美英大规模投入战争同德国进行消耗战,双方的结果也只能是旧国境线或俄罗斯边界范围内左右的停战。
在军事会议,德国参谋们也放下高傲的身段,打算学习苏军的不少战术战略思想。但苏军此时不少战略战术思想的前提本是最大限度的立足于防御优势,还有以防御优势为核心的短促袭击。德国如果效仿这种战略虽然会取得一定突破,但也终会因为自己并不处于防御态势而大打折扣。更不要说从一些战斗详报来看,进攻的德军即便在需要的情况下也不是能够进行高密度进攻消耗战的军队。
回想种种,这为很多第三帝国爱好者要理性的多的穿越者也做出了一个大致的估计:面对在很多方面都历史有所改善而且不犯错误的苏联,利用工业和军火潜力相苏联的优势,德国或许能够在进攻为主的形态下长期维持一二左右的损失或纯损失。既以每年一百五十万左右的纯损失给苏联造成三百万纯损失的代价。减去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下的新成年人口,净减少兵源是一百万对一百四十万。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